其实在朝內菜市场建立之前,朝阳门內大街两旁便散布著许多售卖瓜的小摊位,形成了东四有名的“市”。
隨著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菜贩和商贩也聚集於此,逐渐形成了一个繁荣的菜市场。
五十年代,为了改善城市环境和拓宽道路,政府在朝內大街的“万历桥胡同”附近建起了一座大棚。
並將原本分散的小商小贩都集中到了这个大棚內,逐渐演变成了如今的朝內菜市场。
菜市场的后门位於万历桥胡同的近南头东侧,那里是菜市场的进货通道。
据说,这万历桥胡同在元朝时期就已经存在了,仅有百余米,不宽也不长,在四九城的老胡同里面算得上是最短的胡同之一。
这里既无河、也无桥,胡同的名字为何叫万历桥,已无从考证。
万历桥胡同虽不长,但却因其四通八达的地理位置而显得尤为重要。
从北口可以直达朝阳门內大街,从南口则可以通往前炒麵、后炒麵、大烟筒、小烟筒等四条胡同。
朝內菜市场通常在早晨六点准时开门。
每当逢年过节,为了抢购紧俏的货品,人们就会凌晨四五点早早赶到菜市场门口排队等候。不到六点,大门口就已经人头攒动,熙熙攘攘。
一旦菜市场的大门敞开,人们就会如潮水般从正门旁的夹道涌入后卖场。
到那个时候,无论购买什么都需要排队等候。有时候排队可能只有几分钟,但有时候排上几个小时都有可能买不到心仪的货品。
人多时,队伍甚至会一直延伸到万历桥胡同的深处。
这个时期的朝內菜市场分为前后两个卖场。
刚进大门就是前卖场,柜檯分东西两侧,主要经营果、糕点、菸酒、水果之类。
后卖场是菜市场的核心区域,供应蔬菜和各类肉食、禽、蛋、水產。
陈安穿过前卖场,来到后卖场,空气中瀰漫著鱼虾的腥味和烂菜叶子的味道。
由於市场建筑的挑高不够,通风状况不佳,再加上天气炎热,使得整个市场內的空气充满了各种味道。
在这里待久了,人们会不自觉地拿出手绢捂住口鼻,以抵挡这刺鼻的气味。
陈安环顾四周,只见各柜檯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蔬菜,还有新鲜的肉类和禽蛋。
陈安先不管其他,直奔猪肉柜檯。
当他到达时,发现前面还有七八位顾客在排队等候。
柜檯前悬掛著一个黑色小木板,上面用白色粉笔清晰地写著今日的猪肉价格:
猪肉每斤8毛5,猪板油相对便宜,每斤4毛。
陈安鬆了口气,心里暗自庆幸:“还好,来得还不算晚,希望能买到好肉。”
前几年由於自然灾害,粮食短缺,肉类供应一直紧张,城市居民每月的肉类定量也少得可怜。
陈安清晰地记得。
从59年4月中旬开始,城市居民肉类定量便减为每人每旬60多克,也就是每月180多克,不足四两。
10月起调整为每旬90多克,每月270多克,不足六两。
特別是61年起,肉类定量又减为每旬60多克,但八九月份由於供应特別紧张,停用肉票,十至十二月甚至就不发放肉票。
那段时间,猪肉常常是有肉票也买不到。
市场上常常用水產品、猪牛羊副產品、肉类罐头以及野牲杂肉来顶替猪肉定量供应。
直到去年开始,猪肉供应短缺的紧张状况才有了些许缓解,肉票也从分旬使用改为全月通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