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无意识摩挲著窗沿的纹路,朱棡终於认清现实,那些盘桓在心头的谋划,单凭一己之力终究是举步维艰。
无论是为胸中翻涌的野心,还是为可就藩以后,朱標依旧难逃厄运,面对建文之祸,朱棡都必须未雨绸繆。
唯有儘早培植心腹势力,如同幼鹰积蓄羽翼,方能在波诡云翳的朝堂站稳脚跟。
即便是朱元璋有所察觉,可晋王势力已经根深蒂固。
便是帝王的雷霆之怒,也未必能轻易撼动。
可此时,朱棡的思绪又是不自觉飘向那个温润如玉的兄长。
幼时读书骑马,朱標总將他护在身后。
闯祸被罚,也是朱標跪在朱元璋面前为他求情。
这份血脉相连的情谊,早已刻进骨血。
若能改写歷史,救下朱標,朱棡又岂会袖手旁观?
然而,这偌大天下,自古便容不得二龙並立。
想到此处,朱棡的目光穿透夜幕,投向遥不可及的远方。
若真走到兄弟相爭的那一步,或许唯有挥別故土,在遥远海外开闢出属於自己的王朝,方能避开手足相残的宿命之爭。
但朱棡深知,所有雄心壮志都卡在同一个现实关口,他急需海量金银作为支撑。
这可是一笔足以支撑舰队扬帆远洋、军队跨海征战、在异域开疆拓土的巨额財富。
毕竟,古往今来的所有战役,本质上都是资源的残酷博弈,粮草军械的筹备、战船火器的打造、士卒將领的犒赏,哪一样离得开真金白银的堆砌?
也唯有攥紧足够的资本,才能將问鼎海外的蓝图从空想化为现实。
只不过,如今的朝廷究竟该拉拢谁?
倒是让朱棡一时之间有点犯难。
细细盘算朝中六大公爵,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曹国公李文忠,这些人是朱元璋与朱標最坚实的拥护者,立场坚定不移。
且以朱棡目前的处境与实力,想要拉拢他们,无异於痴人说梦。
如此一来,值得爭取的对象,便只剩下宋国公冯胜和卫国公邓愈。
冯胜作为北伐名將,虽兵权已被削夺,但在军中威望依旧极高。
况且,朱元璋安排了冯胜成为朱棡的老师,就是希望朱棡能藉助冯胜的威势收拢军心,为日后就藩太原铺路。
这样的关係,既是朱元璋的安排,也为朱棡提供了天然的拉拢契机。
卫国公邓愈,虽在歷史上声名不显,却有著极为卓越的军事才能,战绩彪炳。
更重要的是,邓愈之子邓镇与朱棡自幼便是好友,感情深厚。
这份情谊,或许能成为打开局面的关键,让朱棡有机会將邓愈纳入己方阵营。
此外,还有正在奉命修筑太原的谢成,这位未来的永平侯,日后更將成为朱棡的岳父。凭藉这层特殊关係,谢成必然会成为朱棡可以信赖的心腹。
所以,若能將冯胜、邓愈与谢成一一拉拢,这些人必將成为他日后成就大业的得力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