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监察御史袭杀案,令杨宪沦为满朝笑柄。
同在中书省任职的胡惟庸更是三番五次上疏参劾,箇中缘由究竟为何?
朝臣们心照不宣,不过是朝堂之上的爭权夺利罢了。
这场纷爭看似是杨宪与胡惟庸的个人恩怨,实则暗潮汹涌。
杨宪与浙东集团的刘伯温交谊深厚,胡惟庸则依附於淮西集团核心李善长。
两人的明爭暗斗,早已超越个人层面,演变为淮西与浙东两大势力集团的角力。
朝中诸臣对此缄口不言,皆因这纯属“狗咬狗”的內耗。
无论哪方得势或失宠,於其他官员並无直接利害。
若双方两败俱伤,反倒是挫了淮西、浙东两派的囂张气焰,於朝堂平衡未必不是件好事。
朱棡听闻此言,嘴角忽地勾起一抹玩味笑意:“袭杀监察御史,仅有寥寥数人逃生,陛下会信这等说辞?”
此次朝廷推行首次人口普查,可谓煞费苦心,由御史台总领全局,派遣诸多监察御史分赴各州府监督人口清查,旨在確保地方官吏如实登记、杜绝舞弊。
纵是偏远苦寒的北方诸地,亦有监察御史跋涉而至,可偏偏在朝廷大力扶持之下,逐渐恢復元气的扬州闹出“水患袭杀”的荒唐戏码?
这岂不是明摆著给朱元璋“上眼药”?
要知道,大明治下的北方,至今仍未完全褪去战乱硝烟,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者比比皆是,却从未传出监察御史被害的事端。
反观南方,尤其是朱元璋著力经营的江淮之地,竟在此时冒出“水匪截杀御史”的奇闻,岂不是公然与朝廷威仪叫板?
冯文敏目光灼灼地凝视著朱棡,若有所思道:“你的意思是,此事背后藏著阴谋?”
朱棡斜睨她一眼,轻頷首道:“总算还有几分悟性。”
这等拙劣的算计,莫说朱元璋这般雄猜之主,便是任何一个能登上奉天殿面圣的朝臣,稍加琢磨便能窥破端倪。
可偏偏这是个“无解之局。”
朝廷断案最重人证物证,扬州方面却已將线索清理得乾乾净净,监察御史遭袭现场被偽造成“水患所致”,涉案痕跡被尽数抹去。
纵是再派钦差复查,也不过是徒劳往返——幕后黑手早有筹谋,必已將所有“不乾净”的证据销毁殆尽,留给朝廷的唯有一具“死局”空壳。
这场看似突兀的袭杀案,实则是一记拖延时间的“缓兵之计”。
醉翁之意不在“杀御史”,而在“阻清查”——藉由血案製造混乱,为扬州地方势力爭取善后时间,更是为杨宪及其背后的势力集团爭取弥合破绽的机会。
生怕监察御史在扬州查探出某些足以撼动根基的“不得了之事”,才不惜以血案为饵,强行按下清查进程的“暂停键”。
也就在朱棡与冯文敏交谈之际,朱元璋身边的贴身太监,王景弘已经走进演武场,並且看向朱棡,微微躬身:“殿下,陛下请您进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