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56章:户籍为骨、富民为肉、吏治为血!  洪武第一攻略:天子坐中堂!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最新网址:m.92yanqing.com

虽然,朱棡对老朱定下的户籍制,有些微词。

毕竟,这是將百姓死死捆在籍册上的做法,犹如给天下苍生套上无形的枷锁,既桎梏了民生活力,又阻碍了社会流动。

但朱棡深諳开国之初的政局肌理:新朝根基未稳,若骤然推翻规制大兴变革,只会引发朝堂震盪、民心惶惑,反倒让好不容易平息的天下再起波澜。

因此,朱棡选择在祖制框架內“穿针引线”,表面上严守户籍分野,实则在缝隙中培植变革的幼苗。

就像扬州推行的“匠户领衔,民户分包”之策,看似是在匠籍、民籍的壁垒间开了扇小窗,实则是用“技艺流通”的细流,悄然侵蚀著户籍制度的坚硬冰层。

要明白,治国如同烹小鲜,急火猛攻只会焦糊碎裂,唯有文火慢燉。

待时机成熟,待百姓尝到变通的甜头,待朝堂看到实效的益处,待天下习惯渐进的改变,方能水到渠成地推动户籍制度的革新。

面对朱元璋的问询,朱棡依旧懒洋洋地斜倚在圈椅里,指节叩著扶手开口:“我所书的扬州富民四策,自然可以向全国推广,但也不能操之过急。”

“便是以扬州为试点,循序渐进,待成果初现,便可以著手推广全国。”

朱標抚掌称善,眉目间儘是兄长对朱棡的讚赏:“正是此理。若扬州府能趟出条路子来,各地推行时便能避开泥沼。就像户部新铸的铜钱,先在熔炉里淬过火、在市面上磨过边,用起来才顺手。”

单是“匠户领衔,民户分包”一策,已叫朱元璋父子击节讚嘆。

更遑论余下三策——“军屯民协”如槓桿,撬起边疆与內地的协同:军户出耕牛、兴水利,民户出力耕种,收成按比例分成。

这既让百姓抵了徭役、得了实惠,又让军户轻鬆完成屯田任务,恰似两股绳拧成一股劲,共担家国重任。

“户帖加注”似在户籍铁律上开了扇透气窗,官府在民户户帖上加盖“农閒务工”戳记。

从而允许百姓十月到腊月间合法佣工,既未改“民以耕为本”的规制,又让农家多了份“冬月进银”的盼头。

“妇女增收”则如细针密线,在“女不出户”的规矩下,开闢出一条新路。

官府发放麻缕、渔网原料,妇人足不出户便能编鞋织网,按件计酬的银钱虽记在丈夫户帖名下,却实打实让灶台多了油星、让孩子多了件夹袄。

还有就是“吏治清明三把刀”

工料公示制:每修一座桥、一条路,耗材多少、工银几何,皆用硃笔写在衙门前的“明白板”上,如同把帐本摊在百姓眼皮底下,让贪墨者无处下爪。

三册验工法:白册(匠户记工):匠人每日记录工时、工序,如竹篾编进竹器的经纬,明明白白。

红册(民户画押):民夫领工、收料皆需画押,指印按在纸上,如钉入青砖的铁楔,赖不得帐。

蓝册(巡检司核验):巡检司对照白红两册逐笔勾稽,三册若有一处不符,主吏即刻锁拿,如同给工程上了三道铜锁。

百姓举报制:漕运衙门前设“铜匭”,状纸需附里长保结书、工筹或税票为证,查实贪腐者,全家免役一年。

这样一来,这般布局,端的是在规制框架內舞出了新乾坤!

匠户仍守著“技不外传”的规制,军户仍担著“屯田戍边”的旧责,户籍制度的筋骨分毫未动,却在血肉脉络间注入了活水。

百姓农閒时扛得起锄头,也握得住刻刀,一天能挣三十文足钱,妇人坐在灶台前,指尖翻飞便能编出银钱。

吏若想贪墨,得先问问百姓眼皮底下的“明白板”、问问三册上的红泥指印、问问衙门前鋥亮的“铜匭”答不答应。

朱元璋听得双目发亮,便是直接拍了拍朱棡肩膀,声如洪钟震得樑上灰尘簌簌:

“好个『以户籍为骨、富民为肉、吏治为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