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57章:未来战场,唯火器之利,方能主导!  洪武第一攻略:天子坐中堂!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最新网址:m.92yanqing.com

相较於弓马,火器的不稳定性堪称致命短板,其根源可归结为三大技术瓶颈:

一、材料工艺局限受限於明初铸铁技术的原始性,手銃与火炮的铸造工艺存在显著缺陷,炮身壁厚不均、沙眼密布,导致炸膛风险极高。

例如即將发生的洪武五年北伐,明军碗口銃炸膛率约百分之十五。

《明太祖实录》更是记载“銃裂伤卒。”

二、火药配比粗糙洪武年间虽制定了“硝七硫二炭一”的官方配比標准,但受限於手工研磨与混合工艺,实际火药颗粒粗细不均、燃速波动极大。

对比同时期蒙古骑兵每分钟八发的弓箭射速,火銃不仅射速仅每分钟两发,更因哑火率居高不下,常陷入“临阵难发”的尷尬境地。

三、环境適应性极差火器对战场环境堪称“挑剔”。

雨天:火药易吸湿受潮,火绳枪无法点燃,火炮哑火率飆升。

风沙天:沙尘极易堵塞銃管,需频繁清理维护,貽误战机。

复杂地形:火銃手对射击阵地平整度要求高,机动性远逊於骑兵。

正是因为这些技术桎梏,使得明初火器虽展现出顛覆性潜力,却始终难以在实战中完全替代弓马。

不过,火器虽存稳定性短板,却已在关键战役中崭露锋芒。

以洪武三年,也就是今年的沈儿峪之战为例,王保保亲率骑兵发起衝锋时,明军以“火銃齐射+战车屏障”的战术组合构筑防线。

前排火銃手依託战车形成移动掩体,在近距离倾泻弹雨,后排弓兵趁势补射,竟將蒙古铁骑的衝击力硬生生瓦解。

此役之后,朱元璋敏锐意识到火器的战略价值,遂詔令“火器与弓马並重,各取其长”,並著令筹备“兵仗局”专项攻关火药提纯工艺。

隨后,歷经数十年技术叠代,至永乐朝时,明军火器性能已实现质的飞跃:哑火率从洪武年间的百分之十五骤降至百分之五以下。

《武备志》更以“永乐大銃、百发九五”盛讚其可靠性。

所以,即便朱元璋出身底层带有小农思维局限,却仍能洞见火器的顛覆性潜力。

他深知,技术初期的缺陷不过是暂时桎梏,一旦突破瓶颈,这类热兵器必成战场规则的改写者。

光是这一点,就是那些建奴永远都想不明白的。

毕竟,纵便时光流转数百年,直至清朝末期,清军竟仍在使用明代技术的红衣大炮。

这种以十七世纪火器对抗十九世纪列强坚船利炮的荒诞场景,实则源自乾隆“骑射乃满洲根本,火器不过奇技淫巧”的諭旨。

而当西方列强正以工业革命为引擎推动军事技术狂飆突进时,清廷却沉醉於“天朝上国”的迷梦中,仍將火器视为“奇技”束之高阁,抱守弓马旧制不肯革新。

正如魏源在《海国图志》中痛心疾呼:“器利不如人,而犹抱残守缺,岂非自取败亡?”

这句话道破了清廷落后挨打的本质,当技术代差已如鸿沟般不可逾越,仍固守传统军事体系,最终只能在列强的炮火中吞下闭门造车的苦果。

而从明初火器的前瞻布局,到清末的故步自封,这段跨越数百年的军事技术史,恰似一面明镜,映照出开放革新与保守僵化两种態度带来的迥异命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