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向李旭和王佳教导员点头示意后,他来到臥室中央,神情凝重地注视著地面上用白粉勾勒出的两个人形轮廓。
“根据现场勘验照片和目前的痕跡来看,“
姜东蹲下身,用手指轻轻划过其中一个人形轮廓的边缘,“这两个位置就是被害人最后倒下的地方。”
“从间距来看,两人遇害时的位置相当接近,这很可能说明凶手是在短时间內连续作案。
他站起身,双手背在身后,继续分析道:“从死者当时的衣著状態和手腕位置判断,案发时间应该是在深夜至凌晨时分,正是被害人熟睡的时候。”
“但值得注意的是,“
姜东突然停顿了一下,指向人形轮廓附近的几处標记,“这些抵抗伤的位置和程度表明,被害人在与凶手接触的过程中,曾经进行过激烈的反抗。“
王佳教导员若有所思地补充道:“確实,我们在尸检时发现,男性死者的手掌和手臂有多处防御性伤口。
¥
“没错,“姜东点点头,“这说明凶手虽然携带了凶器,在装备上占据优势,但被害人並没有束手就擒。”
“双方很可能发生了肢体衝突和搏斗,最终因为力量悬殊和失血过多导致死亡。“
他的声音低沉而平稳,却透著一股不容忽视的篤定。
在场的警员们站在臥室门口,压低声音交换著意见,
然而细心的人会发现,自从进入这个院子开始,姜东就表现得异常沉默。
作为新调来的刑侦警员,他对这个案发现场確实不如其他长期跟进的同事熟悉。
但此刻,他的大脑正在高速运转,將眼前所见与之前看过的现场照片在脑海中不断重叠、比对现场勘查最重要的就是立体思维和全局观。
姜东在心里默念著导师曾经的教诲。
他微微眯起眼睛,仿佛要將整个犯罪现场的三维图像烙印在脑海中。
散落的证据就像一个个孤立的点,而他的任务就是找到將这些点串联成线的关键。
这不仅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更需要与案发现场建立某种“共鸣“。
经过近五分钟的沉浸式观察,姜东突然开口问道:“关於这个案件的死亡性质,专案组当时有没有达成共识?“
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让李旭和王佳同时一愜。
两人不约而同地转向姜东,又交换了一个困惑的眼神,
李旭深吸一口气,声音略显沉重:“江队,关於死亡性质的认定,我们確实进行过多次討论。
“最初倾向於仇杀的可能性较大,而且...“
他停顿了一下,“应该是深仇大恨那种。“
王佳接过话茬:“我们排查了男性死者的社会关係网,包括他的商业往来、家庭矛盾、债务纠纷等各个方面。”
“甚至连女性死者从学生时代到婚后的社交圈都查了个底朝天。
她摇摇头,“可惜一无所获。“
“至於那个孩子...“
李旭的声音不自觉地低了几分,“更不可能与人结下如此深仇。”
“所以仇杀这条线,我们实在是..:“
他的话语最终化作一声长长的嘆息,在寂静的臥室里显得格外沉重。
姜东的目光在两个人形轮廓之间来回游移,眉头越皱越紧。
现场遗留的种种细节与同事们提供的信息在他脑海中不断碰撞,一个新的侦查方向正在逐渐成形。
“另一种观点认为,凶案可能与感情纠纷或商业矛盾有关。”
“针对这一可能性,我们展开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工作。”
“专案组不仅调取了死者近五年的通讯记录和银行流水,还走访了其生前的三十多位生意伙伴和客户。”
“令人困惑的是,所有证据都显示死者为人谦和,从未与人发生过激烈衝突。”
“死者经营的是一家小型建材店,年净利润维持在十二万左右,在业內属於典型的小本经营。”
“这种规模的生意通常不会涉及大额资金往来,也不太可能引发足以导致凶杀的重大矛盾。“
姜东仔细聆听著,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从调查结果来看,当时的侦办工作確实陷入了僵局,
缺乏明確的侦查方向和突破口。“
稍作停顿后,姜东继续分析道:“王教、李队,在研读案件材料时,我发现几个关键疑点始终无法解释。”
“首先是作案动机问题一一凶手究竟是临时起意还是蓄谋已久!”
“其次,从现场痕跡来看,凶手选择从二楼窗户强行侵入,这需要相当的体力和攀爬能力。”
“更令人费解的是,这种侵入方式虽然看似直接,实则风险极高:不仅容易在窗框留下指纹、
衣物纤维等物证,过程中还可能惊动邻居。”
“按照常理,具备反侦察意识的罪犯通常会选择更隱蔽的进入方式。
瞬间,室內陷入短暂的沉默,
姜东接著指出:“但矛盾之处在於,从后续调查来看,凶手又表现得极为老练一一案发现场除了几枚模糊的鞋印外,几乎没有留下其他有价值的线索。”
“更蹊蹺的是,这么多年过去了,无论是dna资料库比对还是周边排查,都未能锁定嫌疑人。“
李旭和王佳教导员交换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
这正是困扰我们多年的谜团,
李旭缓缓说道,“如果凶手反侦察能力薄弱,为何能完美隱匿至今?”
“如果他是经验丰富的罪犯,又为何会选择如此冒险的侵入方式?”
“这种矛盾的行为特徵,让我们很难准確刻画嫌疑人的画像。“
隨著討论的深入,室內的气氛越发凝重。
这个看似简单的侵入方式背后,隱藏著关於凶手身份的关键谜题:他究竟是初出茅庐的新手,
还是偽装成生手的职业罪犯?
这个核心矛盾,將成为解开整个案件的第一把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