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屋檐上的冰溜勾勒出晶莹剔透的纹路,秦思齐穿上了那件母亲改好的靛蓝色布长衫,这是父亲生前的衣服改的。
“齐儿,再检查一遍包袱。“刘氏的声音从灶间传来“文房四宝是老秀才送给他的,两套换洗衣裳,都带齐了吗?“
秦思齐蹲下身,再次清点那个小小的蓝布包袱。其实东西少得可怜,根本不需要反覆检查,但他知道,母亲是在用这种方式掩饰离別老家的伤感。
“都带齐了,娘。“他轻声回答,“那该去给乡亲们道別了。“刘氏擦了擦手,而后让齐哥儿去上面道別,秦思齐点点头,整了整衣襟。这件长衫对他来说还有些宽大,袖口盖住了半个手掌,但刘氏说这样能多穿两年。
第一站是秦三爷家,在村东头的小院里,门前的果树已经枯死了。听到敲门声,秦三爷拄著拐杖来开门,见是齐哥儿,浑浊的眼睛顿时亮了起来。“齐哥儿来啦!快进来!“老人热情地招呼,秦思齐深深作了一揖:“三爷爷,我是来道谢的。正月十六就要动身去武昌府了,特来向您辞行。““好孩子,好孩子!“秦三爷激动得鬍子直颤,转身从柜子里摸出一个小布包,“拿著,这是老头子的一点心意。“
布包里是墨条!秦思齐惊得连连摆手:“这太贵重了,我不能要!““拿著!“秦三爷不由分说塞进他手里,“这是老秀才生前送我的,一直没捨得用。你带去武昌府,好好读书,给咱村爭口气!“
秦思齐的眼眶瞬间红了。“我一定好好用,不辜负三爷爷的期望。“他郑重地鞠了一躬,声音哽咽。
离开秦三爷家,他们又去了七叔公家。七叔婆拿出一个绣著“蟾宫折桂“的笔袋,针脚细密,一看就是赶工做出来的。
“老婆子手笨,绣得不好...“七叔婆不好意思地说,“但听说读书人都讲究这个“
秦思齐小心地接过,只见深蓝色的缎面上,一枝金桂栩栩如生,针脚虽然有些凌乱,但每一针都缝进了老人家的祝福。他的手指轻轻抚过那些丝线,突然摸到笔袋底部有个硬物——拆开一看,竟是一枚铜钱,用红绳繫著,已经磨得发亮。
“这是...“他疑惑地抬头。
七叔公笑呵呵地说:“压袋钱!討个吉利。这是我当年去县城赶考时,我娘给我的,现在传给你。“秦思齐这才知道,原来七叔公年轻时也曾读过书,只是连县试都没过,就回家种地了。老人眼中的遗憾和期待。
一家家走下来,一声声叮嘱饱含深情的赠礼。秦寡妇给了他一双亲手纳的布鞋;五太公送了一方旧砚台;就连最吝嗇的秦守业,也塞给他一小包自製的,说是“路上提神用“。
每一户都拿不出什么像样的东西,但每一份礼物都沉甸甸地压在秦思齐心头。往年若是有人远行,乡亲们都会送上鸡蛋、摊饼等吃食,如今大旱刚过,大家能给的只有一句“好好读书“和珍藏多年的小物件。
最后一站是秦茂山家。“都道別完了?“秦思齐点点头。“別说了。“秦茂山摆摆手,从枕下取出一个油纸包,“拿著,路上看。“
正月十六,启程的日子到了。天还没亮,白湖村的祠堂前就挤满了人。全村老少都来为秦思齐送行。他穿著那件靛蓝色长衫,背著一个小小的包袱,里面装著乡亲们送的笔墨纸砚和几件换洗衣物。
“齐哥儿,路上小心!““到了武昌府记得捎信回来!““好好读书,给咱村爭口气!“
秦思齐向全村人深深鞠了一躬,然后跟著秦茂山、大伯秦大安和母亲刘氏上了去县城,秦守德,秦思文,秦思武几个也跟著。以免有人来抢牛!这是他们村保下来的牲畜!几个在车后跟著。
牛车吱吱呀呀地行驶在乡间小路上,秦思齐看著生活了七年的村庄渐渐远去。村口那棵半枯的老树,祠堂青灰色的屋顶,自家低矮的土坯房,都慢慢变成了模糊的影子。
“齐儿,把这个戴上。“秦思齐乖乖低下头,让母亲把铜钱掛在他脖子上。县城比秦思齐想像中有活力些,只是乞討人多点多,行人穿梭如织。但他们无暇閒逛,直奔县衙办理路引。
“姓名?籍贯?去向?所为何事?“书吏头也不抬问道。
【记住全网最快小説站????????????.??????】
“秦思齐,恩施县白湖村人,去武昌府求学。“秦茂山代他回答,书吏这才抬头,打量了一下这个瘦小的农家子,嗤笑一声:“就他?还读书?別是去当学徒的吧?“
秦大安的脸一下子涨得通红,从袖中摸出五钱银子,悄悄塞给书吏:“確实是去求学读书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