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寒,还没有离去,晚上点著油灯的齐哥儿,仍坚持握狼毫笔,在粗糙的草纸上默写著《孟子·告子》篇。“君子深造之以道...“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刘氏轻手轻脚地推门进来,放下一碗冒著热气的米粥:“齐哥儿,先垫垫肚子。““谢谢娘。“秦思齐抬头笑了笑,只是將那碗粥推到一旁,“我再写会儿,粥凉了再喝。“
第二天晨光微熹时,秦思齐已经收拾好书本。他小心地將那方端砚包进布,又检查了一遍昨日夫子布置的功课。推开院门,冷风夹著细碎的雨水扑面而来,他不由得缩了缩脖子。
“思齐!“刚拐过街角,就听见李文焕的声音。这位通判家的公子穿著厚实的狐裘,手里还捧著个鎏金手炉,正从一顶暖轿中探出头来:“快上来,这天气冻死人了!“
轿內温暖如春,林静之已经在里面坐著,见秦思齐进来,笑著递过一个油纸包:“刚出炉的肉包子,趁热吃。“秦思齐道了谢,却没有立即接过。他先取出帕子擦了擦手,又从书袋里拿出个粗布包:“这是我娘醃的酱菜,配包子正好。“不卑不亢的齐哥儿,贏得了他们的好感,其他人都是带著目的接近他们,而齐哥儿只是单纯交流学识,其他的一概不讲,不闻,不问!
三人说说笑笑到了书院。刚进蒙学堂,就听见一声冷哼。赵明远带著他那帮跟班围在火盆旁,见他们进来,故意提高声音:“有些人啊,攀上高枝就忘了自己几斤几两!“
秦思齐恍若未闻,逕自走到自己的位置坐下。李文焕却忍不住回嘴:“赵明远,你昨天《大学》的註解抄完了吗?夫子可是说了,今日要抽查。“
赵明远脸色一变,正要反唇相讥,钟声突然响起。那位鬚髮白、面容严肃的方夫子踱步而入,手中戒尺在案上一敲,整个学堂立刻鸦雀无声。
“昨日讲到《中庸》'天命之谓性',今日继续。“夫子声音不大,却字字清晰,“谁来解释'率性之谓道'?“
学堂里一片死寂。秦思齐看见前排几个同窗悄悄缩了缩脖子,赵明远更是恨不得钻到桌子底下去。夫子锐利的目光扫过眾人,最后落在秦思齐身上:“秦思齐。“
秦思齐起身一揖:“回夫子,学生以为,'率性之谓道'意为遵循本性而行便是道。但此'性'非任意妄为之性,而是天命所赋之善性。“
夫子微微頷首:“接著说。“
“譬如水流向下是水性,人向善是人性。“秦思齐声音清朗,“但水遇山则绕,遇壑则填;人遇善则进,遇恶则止。此便是'修道之谓教'的道理。“
这番话说得夫子眼中闪过一丝讚许,却让赵明远脸色更加难看。他阴阳怪气地嘀咕:“就会耍嘴皮子...“
“赵明远!“夫子突然点名,“你来说说,何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赵明远慌慌张张站起来,支吾了半天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夫子脸色越来越沉,戒尺在案上敲得啪啪响:“昨日讲的內容,你是一个字也没听进去!手伸出来!“
清脆的戒尺声在学堂里迴荡,赵明远疼得齜牙咧嘴,却不敢出声。打完,夫子冷冷道:“秦思齐,你来回答。“
“回夫子,此句言人之性情未发时的本然状態。“秦思齐不假思索,“譬如静水无波,明镜无尘,此谓'中';发而皆中节,如水流有度,镜照有形,此谓'和'。“
夫子这才面色稍霽:“坐下吧。“转向赵明远,“你若有秦思齐一半用功,也不至於如此不堪!“
下课铃响,赵明远狠狠瞪了秦思齐一眼,带著他那帮跟班气冲冲地走了。李文焕凑过来,笑嘻嘻地说:“赵胖子这是第几次挨打了?我看他手心都快肿成馒头了!“
林静之摇摇头:“他父亲捐了那么多银子,就盼著他能考个功名,可惜...“说著看向秦思齐,“思齐,你刚才的解释比夫子讲的还透彻,是从哪看的註解?“
“是族叔给的一本《中庸衍义》。“秦思齐从书袋里取出一本手抄本,“这里还有朱子和阳明先生的批註对比,很有意思。“
三人正討论著,秦思齐余光瞥见角落里的张成。那个寒门学子正偷偷往这边看,目光中满是羡慕。见秦思齐注意到自己,张成慌忙低下头,继续啃他那本破旧的《论语集注》。
“张同窗,“秦思齐走过去,“要不要一起討论?“
张成瘦削的脸上闪过一丝动摇,最终还是摇了摇头:“不必了。“他紧了紧那件单薄的袍,“我自己看得懂。“
秦思齐也不勉强,只是从书袋里取出另一本手抄本:“这是我整理的《大学》批註,或许对你有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