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静之不甘示弱:“此画当由我保管!我爹最喜丹青,而且是我们三个一起读书,理当我收藏“
两人爭执不下,差点把画扯破。最后还是秦思齐打圆场:“二位別爭,回头我再画两张,咱们一人一幅。“
夫子捋须沉吟良久,最终点评道:“此图绘实尚可,形似而神不足,缺少意境。不过...“他意味深长地看了秦思齐一眼,“你年纪轻轻能有此功力,已属难得。日后多观名家真跡,体会'似与不似之间'的妙处,必有所成。“
下课铃响,学子们却没有像往常一样一鬨而散,而是纷纷围上来欣赏秦思齐的画作。就连一向孤傲的张成也站在人群外围,伸长脖子张望。“秦兄,能给我也画一幅吗?“一个平时不怎么说话的学子怯生生地问。
“我也要!““还有我!“
请求声此起彼伏。秦思齐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还是郑夫子解了围:“好了好了,秦思齐又不是画匠。要画的,自己好生练习去!“
人群这才散去。李文焕和林静之一左一右护著秦思齐走出学堂,生怕画作被人抢走似的。
“齐哥儿,没想到你还有这一手!“李文焕兴奋地说,“这画如此精细,將我们刻画的一模一样!“
林静之则若有所思:“我爹书房里有幅《韩熙载夜宴图》,上面的人物也没你这般栩栩如生...“
秦思齐被夸得不好意思:“不过是些雕虫小技,夫子都说了,缺少意境。“
“管他什么意境!“李文焕不以为然,“能画得这么像就是本事!“
三人走到书院门口,正遇上赵明远一伙。那胖子阴阳怪气地笑道:“哟,我们的'画匠'出来了?画得再像又如何?不过是匠气十足的下乘之作!“
李文焕刚要反驳,秦思齐拉住了他:“赵兄说得对,我確实不懂丹青妙处。不如赵兄展示下你的'仙鹤',让我们开开眼?“
这话戳中了赵明远的痛处。他那幅肥鹅图已经被同窗们笑话了一下午。胖子气得脸色发青,甩袖而去,他那帮跟班也灰溜溜地跟了上去。“痛快!“林静之拍手笑道,“齐哥儿这话,比骂他还解气!“
回到小院,秦思齐立刻被刘氏拉去擦汗换衣服。当他把画作拿出来时,刘氏惊讶得说不出话来。
“这是李公子和林公子?“她颤抖的手指轻轻抚过画面,“跟活的一样...“
秦思齐笑著点头:“娘,等我再练练,给您也画一幅。“
傍晚秦思齐在铺开宣纸,准备兑现承诺,为两位好友各画一幅肖像。他先画的是李文焕,那飞扬的眉眼,总是带笑的嘴角,甚至衣领上不经意间沾到的一点墨渍,都力求还原。
画到一半,他突然停下笔,想起了夫子的话。“缺少意境“...什么是意境?他盯著画中栩栩如生的李文焕,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看著夕阳下的火烧云,突然有了灵感。他重新铺开一张纸,不再拘泥於细节,而是捕捉李文焕最生动的瞬间,不是静態的肖像,而是他眉飞色舞讲解四书实的理解。背景也不再是空白的学堂,而是虚化的书架和窗外一抹远山。
“这就是意境吗?“秦思齐喃喃自语。新画的李文焕虽然不如第一幅精细,但那股子活泼灵动的劲儿跃然纸上,仿佛下一秒就会从画中跳出来说话。
他如法炮製,又画了林静之,不再是端坐的模样,而是他凝神思考时微微蹙眉的神態。背景是朦朧的江景,隱约可见一叶扁舟。
画完已是三更天,秦思齐吹灭油灯,在黑暗中回味著今天的收穫。原来绘画不仅仅是复製现实,更是捕捉灵魂的瞬间。这种领悟,比他前世学的任何製图技巧都要珍贵。第二天,当秦思齐將两幅新画交给李文焕和林静之时,两人的反应出乎意料。
“这不如昨天那幅像啊。“李文焕有些失望。
林静之也委婉地表示:“神態抓得很好,但细节...“
秦思齐笑了:“这才是真正的丹青之道。昨日那幅,不过是匠人之作。“
两人將信將疑,但还是珍重地收下了画作。谁也没想到,数年后,当秦思齐金榜题名时,这两幅“不够像“的肖像,竟成了武昌城最抢手的收藏品。而当年那幅精细如照片的“三人会友图“,更是被林静之珍藏,气得李文焕大骂,成为一段佳话。至於赵明远那幅被嘲笑的“肥鹅图“,据说被他父亲重金请名家改成了“松鹤延年图“,掛在了赵家正堂。不过这都是后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