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4章 苦学深造  全族!供我科举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最新网址:m.92yanqing.com

九月的晨露打湿了秦思齐的布鞋。加快脚步穿过书院东跨院的月洞门。“秦同窗早啊。“

斋长陆明会已经在明德堂门口等候,这位十五岁的少年是甲班年纪最长者,也是连续五次月考的头名,拥有童生功名,但是秀才考试经常时运不济!被分配到茅厕旁,或是风寒!他身材高大,眉目疏朗,说话时总带著温和的笑意,与秦思齐想像中盛气凌人的模样大相逕庭。

“陆师兄早。“秦思齐恭敬行礼,“今日讲《春秋》哪一篇?“

“僖公二十八年,'城濮之战'。“陆明会从袖中取出一卷笔记,“这是我整理的各家註解,你先看看。“

秦思齐双手接过,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入甲班半月来,多亏这位斋长照拂,他才能勉强跟上进度。甲班的学子大多已有七八年学龄,不少人甚至参加过童子试,而他这个七岁孩童,在许多方面都显得力不从心。

明德堂內,二十多名学子正襟危坐。与蒙学堂不同,这里没有交头接耳,没有嬉笑打闹,只有书页翻动的沙沙声和低声的诵读。秦思齐轻手轻脚地走到自己的位置,最前排,是夫子特意为他准备的,因为他还太小比较矮!

“今日讲《春秋·僖公二十八年》。“教习刘夫子手持戒尺步入堂內,声音洪亮,“先考校昨日功课。秦思齐,'郑伯克段於鄢',《左传》如何解?“

秦思齐心头一紧,连忙起身。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春秋》微言大义,一个“克“字就有数种解释。他深吸一口气,儘量使声音平稳:“回夫子,《左传》谓'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此言郑庄公与共叔段兄弟相爭,势如两国交战...“

刘夫子微微頷首:“《公羊》《穀梁》二传又有何异同?“

这个问题就难了。秦思齐额头渗出细汗,他前日才读完《左传》解释,另外两传尚未精读。正犹豫间,余光瞥见陆明会在案下悄悄展开一张纸条,上面密密麻麻写著各家註解。

“《公羊传》谓...“秦思齐借著陆明会的提示,勉强答完问题。刘夫子不置可否,只是淡淡道:“甲班治经,须兼通三传。坐下吧。“

这一堂课下来,秦思齐后背已经湿透。甲班的讲授方式与蒙学堂截然不同,不再逐字逐句解释,而是直接探討经义微旨;不再满足於朱子集注,而是要求对比各家学说;甚至还会模擬朝堂辩论,让学子们各执一端,互相詰难。

“怎么样,还適应吗?“下课后,陆明会关切地问道。

秦思齐苦笑著摇摇头:“如听天书。《五经》浩瀚,不知从何入手。“

陆明会拍拍他的肩膀:“莫急。我初入甲班时,连《尚书》都读不通。这里有我整理的《五经》入门要诀,你先拿去。“

接过那本厚厚的手抄本,秦思齐感动得说不出话来。翻开第一页,只见上面用工整的小楷写著:“《易》重象数,《书》考政事,《诗》达性情,《礼》明秩序,《春秋》寓褒贬...“

正午用膳时,秦思齐独自躲在藏书楼后的石凳上,一边啃著乾粮,一边研读陆明会的笔记。忽然,一个熟悉的声音传来:“齐哥儿!果然在这儿!“

李文焕提著食盒兴冲冲地跑来,林静之紧隨其后。这两位好友如今仍在蒙学堂,但每日午休都会来找秦思齐。“甲班的大才子,怎么吃这个?“李文焕不由分说地抢过秦思齐手中的杂粮饃,换上食盒里的红烧肉和米饭,“我娘特意让厨房做的,说是补脑子。“

李文焕又取出一卷书:“你要的《大丰律》,我从父亲书房偷...借来的。“秦思齐如获至宝,连忙接过那本蓝布封面的厚书。甲班下月要学判语,他正愁无处查阅律法条文。

“这...这是...“翻开书页,秦思齐愣住了。书中夹著厚厚一叠手稿,上面密密麻麻记录著各种案例判词,有些地方还有硃笔批註。“我爹的判案笔记。“李文焕得意地眨眨眼,“怎么样,够意思吧?“

秦思齐手都有些发抖。这些可是一位现任通判的实务记录,比乾巴巴的律法条文珍贵百倍!他刚要道谢,林静之又递过一个包袱:“还有这个。《刑案匯览》和《名公书判清明集》,我从叔父那儿討来的。“

捧著这些珍贵的资料,秦思齐喉头髮紧。他知道,以自己现在的境况,根本请不起一顿像样的酒席答谢这两位好友。“大恩不言谢...“他深深一揖,“他日...“

“少来这套!“李文焕一把扶住他,“真要谢我,就教我写判词。我爹说了,下次月考再不及格,就断我的月钱!“三人都笑了起来。这一刻,秦思齐感到友谊,无论前路多难,至少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下午的课程是判语写作。刘夫子给出一个案例:“甲借乙钱百贯,立券为凭。逾年,甲贫不能偿,乙讼於官。如何判?“

学子们纷纷提笔作文。秦思齐先翻出《大丰律》中“钱债“条款,又参考李文焕父亲的判案笔记,最后写道:

“查《大丰律·户律》:'私放钱债,每月取利不得过三分。'今甲贫不能偿,当依'贫乏不能还者,量夺家產'之条,令甲分期偿还,免其利息...“

写完后,他偷偷环顾四周。其他学子的答卷已经堆了厚厚一叠,而他才写了不到一页。陆明会更是文思泉涌,正在最后一张纸上奋笔疾书。

“时间到。“刘夫子收上答卷,当场批阅。大多数人都得了“乙“或“丙“,只有陆明会等三人得了“甲“。

“秦思齐。“刘夫子突然点名,“你的判词...“

秦思齐心头一紧,等著挨训。谁知夫子话锋一转:“虽简略,但引律得当,处置公允。可列乙等。“

这个评价引来一阵低声议论。甲班规矩,新入学者首月不参与考评,能得“乙“已属罕见。

散学后,秦思齐婉拒了同窗们的邀约,独自留在藏书楼研读《大丰律》。直到掌灯时分,他才揉著酸痛的脖子走出书院。秋夜的凉风拂过面颊,带著淡淡的桂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