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灯如豆,照亮了厢房一角。秦思齐从箱笼最底层摸出那封信,湖州笺纸上“李府拜呈“四个烫金字在灯下泛著冷光。信纸很轻,却又重若千钧,这里头装著李文焕父亲给县令大人的亲笔引荐。
百姓“天大的事,不过也只是上位者一句话的事...“他喃喃自语,在那些上位者眼里只有利益,人间疾苦,与我何干。他没有立马拿出信,而是放回了箱底,盘算著如何利益最大化!
木箱合上的闷响惊动了正在灶间忙碌的刘氏。“齐儿?“母亲的声音隔著门板传来,“可要些热水?“
“好的,娘。“他只是用毛巾擦拭了一下脸,而后看到,那些关於“仁政““民本“的批语此刻显得尤为刺眼,他索性將书页折了个角。
翻到了:“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看到这几个字仿佛有千斤之重,压得他心头沉甸甸的。
翌日清晨,阳光透过窗欞,在书案上。秦思齐保持著端坐的姿势已经一个时辰,笔尖在草稿纸上沙沙作响,留下一行行工整的小楷。忽然,院墙外传来窸窸窣窣的动静。
“嘘——小声些!“墙根下,秦思文一把捂住弟弟的嘴,“齐哥儿正在用功读书呢。“
两个少年猫著腰,透过篱笆的缝隙往里张望。只见窗欞后的人影时而伏案疾书,时而起身踱步,投在窗纸上的剪影宛如一幅会动的水墨丹青。
“走吧走吧。“秦思文拽著弟弟的衣领轻声道,“娘让送的饼搁在门口就行,莫要打扰齐哥。“
这样的场景连日来不断上演。张家婶子挎著新醃的咸菜过来,看见窗前伏案的身影便悄悄摆手离去;李叔扛著新劈的柴禾,远远望见厢房的灯火就绕到后院;就连平日里最是聒噪的小孩子,被一顿柳条炒肉后,经过时都不自觉地踮起脚尖,生怕惊扰了读书人。
正屋里,刘氏被几个妇人团团围住。她手中纳著鞋底,麻线在指间灵活地穿梭,嘴里讲述著府城里的新鲜见闻。
“那绸缎庄的柜檯,比咱们祠堂的门槛还要高出三分。“针尖在髮髻上轻轻蹭了蹭,“伙计们个个戴著崭新的瓜皮帽,算盘珠子打得噼啪作响。“
王婶子听得入了神,不自觉地张大了嘴:“听说城里人顿顿都能吃上肉?“
“有这等好事。“刘氏笑说道,“齐儿的同窗他们,他们能天天见著荤腥。“她忽然压低声音,“就是那肉片切得极大,肥的流油......“
吞了吞口水后,女人们发出会心的轻笑,笑声却在厢房传来轻微的咳嗽声时戛然而止。眾人不约而同地屏住呼吸,刘氏更是连手中的针线都停了下来,直到沙沙的翻书声重新响起,才又鬆了口气。
夜色渐深时,祠堂里慢慢聚集著人。今夜没有鸣锣召集,六十多个当家汉子都是被挨家挨户悄悄唤来的。秦茂山蹲在祖宗牌位前,旱菸锅子里的火光忽明忽暗。
“马家村又在上游筑坝了!“秦大安一拳砸在供桌上,震得烛火剧烈跳动,“再这么下去,咱们村,如何春播“
角落里站起一个汉子,腰间別著把磨得鋥亮的柴刀:“抽死签吧!我家出两个男丁,生死不论!“他猛地撩起衣襟,露出腰间狰狞的伤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