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衙前的秋风,带著几分刺骨的寒意,捲起零星落叶,打著旋儿,落在青石板上,更衬得离愁別绪分外萧索。
李振与张祥瀚二人,面色灰败,眼神中交织著不甘、无奈与深深的疲惫。他们怀中揣著的不再是通往学术圣殿的荐书路引,而是德化县周县令亲手开具的一纸案牘,份详细说明遭遇窃案、文书被毁、身份属实的证明文书。
凭藉此物,他们方能艰难踏上归途,回原籍官府与书院繁琐的补办手续,以及必然延误的科考前程。
虽真相大白,蠢贼落网,但同窗遭此灾,秦思齐安慰道:“二位兄台,世事难料,然否极泰来。此番归去,虽多周折,然根基未损,他日必能重振旗鼓。望二位善自珍重,勿要灰心丧气。”
李振苦笑一声,拱手道:“思齐兄,大恩不言谢。此番若无你奔走竭力,就连那银钱都要不回来分毫。”
张祥瀚亦是拱手:“思齐兄智勇仁义,揪出真凶,此情…唉,唯盼来日方长,再图报答。白鹿洞之行,我二人是无缘了,万望思齐兄替我二人好生研学,勿负此番艰辛。”
“二位,言重了。同窗之谊,理当如此。愿二位一路顺风,早日妥善诸事。待春闈之时,金陵再聚!”
三人郑重拱手,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之中。虽有万般不舍与遗憾,然离別之时已至。秦思齐亲自送他们至江边码头。
相较於来时满怀憧憬,此刻登船,心境已是天壤之別。李振与张祥瀚再次向秦思齐拱手作別,眼神复杂,充满了感激、遗憾与对未来的迷茫。
“思齐兄,留步吧。”“保重!”
秦思齐立於码头,目送著两位同窗踏上跳板,身影融入船舱之中。漕船解缆起锚,巨大的布帆缓缓升腾,顺著滔滔江水逆流而上,向著上游的武昌府方向而去。
江风猎猎,吹动著秦思齐的衣袂。良久,转过身,面色已恢復平日的沉静。对身旁两位书童道:“我们走吧。”
再次坐上那辆青布小车,离开喧囂的码头,驶向城外通往庐山的官道。车內气氛沉默了许多。
秦实诚依旧沉稳地將行李安置妥当,尤其看管好那装文书的匣子,眼神警惕。而秦明慧则安静地坐在车窗边。
秦思齐望著窗外飞速掠过的景致,层峦叠嶂,云雾繚绕,溪流如练,心境也隨之开阔起来。
车行许久,前方出现一座古朴庄严的石牌坊,上刻四个苍劲大字『名教乐地』。
穿过牌坊,道路愈发平整,转过一个山坳,眼前豁然开朗,一片依山傍水、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展现於眼前。白墙黛瓦,飞檐斗拱,庄重典雅,与周围的山林溪涧完美融合。这便是名动天下的白鹿洞书院了。
书院门庭肃静,仅有寥寥学子步履从容地进出。秦思齐整了整衣冠,持荐书路引,上前通传。接待他的是书院负责宾客往来、引导礼仪的『典謁』。
这位典謁先生年约三十,身著青色襴衫,言行得体。验看了秦思齐的江汉书院山长荐书、路引文书,確认无误后,便引秦思齐办理入学登记,並安排拜见值年讲席王先生。
一系列流程井然有序,秦思齐从容应对。王讲席考教经义,训诫学规,他都一一恭谨应答。很快,他便完成了所有手续,正式成为白鹿洞书院的一名游学士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