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续既毕,首要之事便是安顿。书院斋舍虽整洁,但多为数人合住,不利於静心研读,且他带有书童,多有不便。秦思齐想起典謁先生的建议,便带著二人出了书院,向东侧的杏林坳行去。
这杏林坳距书院不过一里之遥,却仿佛是另一个世界。十来户人家依著山势散落而居,房前屋后遍植杏树,枝叶繁茂,绿意盎然。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潺潺流过村旁,几户屋顶炊烟裊裊,鸡鸣犬吠之声相闻,充满了寧静祥和的田园气息。
他们很快便寻得一处合適的院落。房东是位姓孙的老丈,年约六旬,精神矍鑠,儿子在九江府衙做一名书吏,家中唯有老夫妇二人,甚是清净。
小院独立,一排三间厢房,虽不奢华,却粉墙黛瓦,收拾得窗明几净。院中有一小块精心打理的菜畦,绿意葱葱,角落处几株晚桂开得正盛,浓郁甜香瀰漫了整个小院。
秦思齐看了十分满意,与孙老丈谈妥租金,便当即定下。他取出银钱付了定金,对两名书童正色道:“往后一段时日,我们便客居於此。需得守礼安静,莫要扰了孙老丈清净。”
接著,他分配住处:“实诚,你住东边那间。日常起居、採买炊食、银钱帐目,依旧由你负责。”
秦实诚沉稳应下:“公子放心,实诚明白。”
然后,他特意將秦明慧带到西边那间厢房门前,推开房门道:“明慧,你住这间。”
秦明慧看著屋里乾净的床铺、木桌,並未显得过於激动,只是眼中闪过一丝疑惑,问道:“思齐,你住何处?”
秦思齐笑道:“我住中间这间便可。如此,我们三人皆能安歇,互不干扰。”
示意二人坐下,自己则坐在对面,神色温道:“明慧,可知为何特地带你南下游学?”
秦明慧端正坐姿,谦逊地回答:“明慧愚钝,还望思齐解答。”(没有外人时,秦思齐让其称呼姓名)
秦思齐的声音清晰说道:“因为你父亲是白湖村的村长,你日后,亦当为乡梓尽力。一村虽小,犹如国之於微。为村长者,需有全局之观,需明调和之道,需擅聚人之力。绝非仅凭个人勇力或识得几个字便可胜任。”
想了想,继续道:“这杏林坳,便是一个小小的邦国。这里的十余户人家,姓氏不同,性情各异,利益诉求亦不尽相同。
你要静观,他们如何在这方寸之地和睦共处;你要细听,他们如何商议公共之事,如何化解邻里齟齬;你要深思,为何孙老丈德高望重,为何某些提议能得眾人响应,而某些则不能。这便是『观民心,察民情,知民隱』。”
秦明慧目光专注,认真聆听著,缓缓点头:“公子之意,是让明慧学习如何洞察情势,凝聚人心?”
秦思齐欣慰点头:“正是此意。”
此外,秦思齐从书箱里取出两本册子,一本是《大律》简易读本,另一本则是他自己整理的《乡约、族规与地方调解案例》:
“从今日起,你需研读律法条文与这些案例。律法,是让你知规矩方圆,处事有据;案例,是让你晓人情曲折,调和有方。日后回村,面对宗族纷爭、邻里矛盾,你方能既持正理,又通权变,找到凝聚共识、平息纷爭之法。”
秦明慧接过册子:“明慧明白了。定不负期望,潜心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