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洞书院的求学时光,如同山间溪流,看似平静却深邃地流淌著。
秦思齐发现,此地的学问体系远比想像中更为宏阔。书院固然以程朱理学为宗,强调心性修养与义理探求,但其教学绝非囿於四书五经的註疏之间,而是有著更为开阔的视野与兼收並蓄的智慧,尤其注重引导学子通古今之变,成经世之才。
这一日,讲席先生並未如往常般深入讲解《四书章句集注》,而是於讲堂之上,列出了长长一份书单,涵盖了史部、子部与集部的诸多经典。
先生声音清朗,迴荡在肃穆的讲堂之中:“诸生,读书岂能止於圣贤一家之言?欲明道、欲济世,须知古今兴衰之由,辨百家学说之异同,采歷代文章之华彩。今日起,尔等需於课业之余,潜心研读以下典籍……”
秦思齐凝神细听,心中振奋。只见书单之上:
史书类首推《史记》、《汉书》。 先生道:“太史公之文,奇气纵横,然我辈读之,非为猎奇。当择『本纪』『列传』中圣贤忠义之士,如孔子周游列国之坚毅,屈原沉江殉国之孤忠,苏武北海牧羊之节操,细细揣摩,可知『气节』二字千钧之重。
读罢,需作『史论』,如『论韩信之成败在於矜功』、『评汲黯之直諫而见容』,非但要析其事跡,更要阐发义理,锤链尔等议论之笔。”
继而则是《资治通鑑》节选。先生特意强调:“温公此书,乃帝王明镜。然我辈学子,当重点研读『汉唐盛世』与『五代乱局』之对比。
文景之休养,贞观之纳諫,开元之鼎盛,其间用人之道、治国之策何在?五代更迭,礼崩乐坏,生灵涂炭,其根源又为何?此非空谈,实为明鑑当下!尔等需思考,贞观之治於今日吏治、民生有何启示?此乃『经世致用』之实学也!”
听到此处,秦思齐只觉胸中豁然开朗。在岳麓时,虽也读史,但更多是为文章辞采与典故出处。白鹿洞则更进一步,直指歷史的经验教训与现实的关照应用,这与他近来和白葵先生探討兵家之事、注重实务的倾向不谋而合。
至於诸子与文集,书院的选择则显出其作为理学重镇的审慎立场。 诸子之中,仅选取与儒家思想能相融互补者。
如《荀子·劝学篇》,以其对学习过程精闢论述,作为儒家“为学”之道的重要补充;《老子》则择其“无为而治”、“谦下”、“俭嗇”等思想,与儒家“仁政”、“德治”理念相互参证,用以探討治国之术的更深层次。
先生明確点出:“如《墨子》『兼爱』、『非攻』,近乎无差等,悖於伦常;《韩非子》之『法、术、势』,刻薄寡恩,有违仁恕。此等学说,知其大略即可,不必深究,以免惑乱心志。”
这番指引,让秦思齐对百家学说的取捨有了清晰的认识,既开阔眼界,又不离儒家根本。
而名家文集,尤其是唐宋八大家的文章,则是为科举写作奠定根基的必由之路。 先生推崇韩愈《昌黎先生文集》之雄浑正大、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之从容蕴藉,“其文皆载道之器,气象正大,辞章醇雅。
尔等细读,非徒欣赏其文采,更要揣摩其如何『代圣贤立言』,如何起承转合,如何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此中法度,於尔等日后作八股制艺、献策论於朝堂,大有裨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