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句之间,窥探著执笔者的才学、见识与心胸。尤其看重其论述是否既能引经据典、根基扎实,又能切中时弊、提出务实方略,真正契合圣意与当下朝局要务。
每一位读卷官的手边,都有一方小砚,內置硃砂。他们依据综合判断,在每份试卷的卷首,用特定的符號圈(○)、尖(△)、点(、)、直(—)、叉(x)来给文章初步划分出上、中、下数等。
一个浓重的圈,往往代表著击节讚赏;一个轻快的尖,亦是难得的肯定。若出现叉,则意味著文章恐难入流。
初阅完毕,便是交叉复阅。读卷官们交换试卷,再次审评。若有试卷所得多为圈与尖,则自然脱颖而出,被置於前列。若评价分歧较大,符號不一,则被列为待议卷,需接受更为严苛的集体品评。
於是,针对这些待议卷,大臣们各抒己见,有时甚至不乏激烈的辩论。
一位大学士捻著鬍鬚,指著其中一份:“此卷论及西北边防屯田之策,数据详实,层层推演,非纸上谈兵,实乃老成谋国之见,切中肯綮,实操性强,老夫以为,当列上等!”
旁边一位面色红润的尚书却摇头,取过另一份:“不然,李阁老请看此卷。文章固然团锦簇,辞藻华丽,然细究其策论,多泛泛而谈,引圣人之言却无济於事,於实务无补,华而不实,依本部堂看,宜置中等。”
又或有人调和折中:“两份各有所长。一篇胜在务实,一篇强在文采。然陛下常言,取士当以实学实干为重。依我看,前者当略胜半筹。”
爭论有时持续甚久,须以多数意见为准,最终裁定每一份试卷的等级。其核心原则,始终是以文取士,但需格局与对现实政治的洞察力,需紧密贴合当前朝廷的关注焦点。
经过一天半的分等、合议,读卷官们终於从所有上等试卷中,精心挑选出他们认为最优秀的十份,並初步擬定了名次顺序——尤其是一甲三人(状元、榜眼、探)和二甲前列的人选。將其余试卷,则按既定等级,大致归入二甲、三甲序列。
殿试第三日,紫禁城迎来了最重要的环节读卷仪式。
天色未明,大臣们们便已整肃衣冠,怀揣著那十份代表著本届科举最高水平的试卷,前往御前。
养心殿內,烛火通明,皇帝陛下端坐於龙椅之上,接受眾臣叩拜后,內侍从大臣手中接过试卷,放在御前书案上,开始亲自翻阅这些代表著天下顶尖才智的策论文章。
皇帝的目光扫过那些硃笔誊写的工整字跡,品评著文章的观点、气度、格局。有时而略作停顿,若有所思。
当读到其中一份试卷时,皇帝的目光停留的时间明显长了些。那份文章文理清晰,逻辑严密,所论之策直面时弊,提出的建议既务实又颇具远见,並非泛泛而谈。皇帝嘴角微不可察地向上牵动了一下,似乎颇为满意。
他先按照读卷官初步擬定的名次,將这十份试卷排了大概顺序。內侍太监拆开弥封,对號入座,亲眼看看这些锦绣文章的背后,究竟是怎样的才俊。
当拆到那份令他印象深刻的试卷时,密封条下露出的名字是秦思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