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1章 监纪官  南明,开局请我当皇帝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最新网址:m.92yanqing.com

朱慈烺没有犹豫,“照例,选科臣、御史各一人,巡阅京营。”

以科、道巡阅京营,確实是旧例。

以言官巡阅京营,也有利於督促京营训练。

监纪,就是监军。

只不过监纪相对於监军,说的更为委婉好听一些。

以史可法为代表的东林党人,在拥福、拥潞的问题上,深受军阀之害。

同时,左良玉听调不听宣的例子就摆在眼前。

作为传统儒家士大夫形象的史可法,为了保证朝廷对於军队的控制,提出了设立监纪官的建言。

杨御蕃听到监纪二字,本能的感到厌倦。

监军,高层的监军,多是宦官,小部分是言官和兵部郎属等官。

地方各部的监军,多是文官中的分、守道。

对於宦官,武將和文官一样,同样感到厌恶。

对於长期压在自己头顶上的文官,武將更是感到厌恶。

杨御蕃对於监军的设立,他能理解,但並不感冒,也不好多说什么。

对於朱慈烺而言,监军的设立,很有必要,他当然不会拒绝,

“监纪之设,就依元辅所言。”

“以駙马都尉遵化伯巩永固,为京营总监纪。”

“三大营下各营,照设监纪官。选以宗室、身负世职的卫所军官、以及知兵文官充任。”

兵部左侍郎方孔炤一听,监纪官的人选,宗室、武官、文官,全都照顾到了。

宗室,相对是可靠的。

身上有世职的卫所军官,祖祖辈辈都在大明朝为官,只要大明朝不倒,他们的子子孙孙就还是官,相对是可靠的。

卫所世袭军官,有混吃等死的,也有精明能干的。

知兵文官,既然是文官,自不必多言,那是绝对可靠的。

不过,问题隨之又来了。

方孔炤朝著朱慈烺行礼,“启稟皇上,身有世职卫所军官有兵部管理,文官有吏部管理。”

“臣斗胆,请问皇上,由宗室充任的监纪官,当由何司管理?”

朱慈烺回答:“暂由兵部管理。”

一个暂字,就留下了话口,以后还有改变的机会。

方孔炤是兵部左侍郎,宗室监纪官由兵部管理,对於兵部而言,不是坏事。

至於皇帝说的那个暂字,无所谓。

大明朝暂时的东西多了,时间一长,自然而然就成了定製。

就像巡抚,本来是具有临时性的中枢差遣官,时间一长,儼然成了地方常设官。

朱慈烺接著又对监纪的职权,框定了范围,“监纪,负责监军、军法。”

“为保军令畅通,监纪官均为副职。如主官为千总,则对应的监纪官为监纪副千总。”

“监纪文官则保留原职,遇战事以主將军令为准。”

“监纪所领之监標,不占营兵之设,另选兵源,名曰宪兵。”

宪兵,一个宪字,就表明了这支军队的定位。

於文官而言,独立於原有体系之外的宪兵,无非是皇帝加强对军队控制的手段。

反正监纪官的任免,要经过吏部、兵部。

只要从文官这里经手,就会存在可操作的空间,那就好说。

杨御蕃倒是觉得这个设定不错。

以往的监军標营,都是从战兵中挑选。能被监军挑走的,无疑是精锐。

儘管在朝廷加强总兵权力后,作战时监標归属总兵指挥,但平时,依然从属於监军。

若是监標不占用营兵,对於领兵的將领而言,是好事。

战时监標又归属总兵指挥,这对於领兵的將领而言,调动的兵力变多,是件好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