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9章 处置  南明,开局请我当皇帝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最新网址:m.92yanqing.com

武英殿。

赶来议事的群臣,发现殿內悬起了一面匾额,上书“九思”二字。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当年的崇禎皇帝为了时时激励自己,於乾清宫搬到武英殿后,便御笔亲书“九思”二字,悬於武英殿內。

在场的大臣,全部都是从崇禎走过来的。

望著那斗大的“九思”二字,一股熟悉的感觉,油然而生。

“镇江发来的奏疏,各部都看过了。”

龙椅上的声音,打断了大臣们的回忆。

“陈子龙可在?”

“兵科右给事中臣陈子龙,恭聆圣训。”

“京口兵乱,你就在现场。具体情况如何,你说一说吧。”

“臣遵旨。”陈子龙行礼。

“据臣调查,於永綬三人所领边军人数少,素无军纪。浙兵人数多,且多重军纪。因此,浙兵便对边军起了轻视之意。”

“双方自共驻镇江时,便有了衝突。镇江府衙,多次调解无效。”

“此番衝突,起因是边军的四个士兵强行以半价买瓜,並抽刀砍人。巡逻的浙兵守备李大开见状制止,令人將那四个边兵捆绑,扔到了河里。”

“起因,虽是边军士兵强行以半价买瓜。可究其根源,则还是双方积怨已久。”

“后作乱的边军得知苏松巡抚標营赶来,嚇得四处逃窜。乱兵大部渡江到了应天府六合县,而后转逃扬州府仪真县。”

“首犯之一的张应梦,被巡查江淮盐政的都察院右僉都御史杨维垣擒获。”

“於永綬、陈可立,被狼山副总兵王佐才率军围堵,被迫投降。”

杨维垣,运气好。

本来他是奉命到扬州江淮盐运使司巡查盐政,刚到扬州,就看到一伙乱兵抢东西。

杨维垣手里有朱慈烺给他稽查盐政的一千卫队,新官上任的杨维垣当即就命人捉拿乱兵。

一审才知道,他们是镇江逃过来的乱兵。

根据审讯结果,顺藤摸瓜,擒获了他们的首领张应梦。

刘泽清带来的军队,本驻於淮安。

在刘泽清封爵后,他就高升左军都督府掌印,被高官厚禄的恩养在南京。

他麾下的军队,就被朝廷派人招抚了。

一部分划为江北经略路振飞的经略標营,一部分被狼山副总兵王佐才收编。

於永綬等人领的边军,战斗力虽不俗,但人数少。王佐才麾下的官兵,战斗力也可以,且人数多。

好汉不吃眼前亏,於永綬、陈可立两个好汉见己方被围堵,无路可逃,便投降了。

朱慈烺微微頷首,示意陈子龙退下。

“靖南侯黄得功闻讯上疏,提议削於永綬等人的官职,以请功偿於明日。”

刑部尚书张捷当即出列,“启稟皇上,臣以为,首犯於永綬、陈可立、张应梦,当斩。”

“此三人,平素目无军纪,纵容士卒欺压百姓,惹得民怨沸腾。如今竟然敢公然带兵袭杀官兵,造成官兵百姓多有死伤。”

“不杀,不足以平民愤。不杀,不足以正军纪。不杀,不足以明律法。”

靖南侯黄得功,这个人对朝廷还是忠心的。

这一点,没人会怀疑。

但黄得功这个人身上的毛病也不少,属於优点、缺点同样突出。

於永綬和黄得功都是辽东人,是老乡。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念同乡情谊的黄得功便上疏为於永綬等人求情。

可这个情,不该求。

昨天皇帝召见九卿科道在武英殿议事,还未见九思的匾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