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8章 自製传感器的尝试与「启明一號」的雏形  重生科技帝国:1983崛起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最新网址:m.92yanqing.com

秦铁山带回来的那几盒“废品”,成了启明工坊最核心的秘密。

白天的车间,依旧是敲敲打打,生產著营养液和改造农具。

到了晚上,那间被当作临时实验室的小屋,灯火便会亮到深夜。

林默把自己关在里面,像一株贪婪的植物,疯狂吸收著脑海中那本《基础传感器原理与製作指南》的养分。

那些曾经如同天书般的电路符號和物理公式,此刻在他的脑中拆解、重组,变得清晰而具体。

他把一枚珍贵的热敏电阻放在放大镜下,用镊子小心翼翼地剥开外层的封装。

里面的结构,简单又精妙,与脑中的知识一一对应。

看懂,不等於能做出来。

理论与现实之间,隔著一条名为“工艺”的巨大鸿沟。

“李哥,我们自己做!做我们自己的传感器!”

当林默第一次提出这个想法时,李有田和几个技术骨干都愣住了。

“自己做?林主任,这……这玩意儿比头髮丝还细,咱这手艺……”

“手艺不够,就用笨办法凑!”

林默从村里找来一种含铁量较高的矿石,让人磨成最细的粉末,混合黏土,试图烧制最基础的压敏陶瓷片。

第一炉出来,黑乎乎一坨,要么是废渣,要么就是一捏就碎的瓦片,根本没有压电效应。

“材料纯度不够,温度也控制不好。”林默在记录本上写下结论,没有气馁。

他又把主意打到漆包线上,尝试手工绕制感应线圈,用来捕捉微弱的脉搏跳动。

工坊里手最稳的李有田亲自上阵。

他屏住呼吸,舌尖顶著上顎,用镊子夹著比绣针还细的铜线,一圈,两圈……

“啪!”

铜线应声而断。

连著试了十几次,不是绕得松松垮垮,就是中途断裂,最好的一个,也因为圈数不均,在测试时信號杂乱得像一团乱麻。

空气里瀰漫著一股漆包线烧焦的糊味,还有失败带来的沉闷。

从省城带回来的那几个完好的热敏电阻,在一次封装实验中因为密封不严,受潮短路,彻底报废了一个。

所有人都沉默了。

连最有干劲的李有田,都蹲在墙角,一口一口地抽著旱菸,眉头拧成了疙瘩。

希望越大,失望越重。

那扇刚刚被推开一条缝隙的科技大门,似乎又在他们面前,缓缓关上了。

“都別泄气!”

林默的声音打破了沉寂。

他的脸上沾著黑灰,双眼布满血丝,但没有丝毫的颓丧。

“此路不通,我们就换条路走!没有精密的,我们就做粗糙的!一个不行,我们就用十个!”

他从失败的废料堆里,重新找到了方向。

“李哥,你去找块硬木头,给我刻一个模具,上面开好標准的绕线槽!”

“柱子,去把咱们做蜡封用的石蜡拿过来!多拿点!”

他放弃了追求单个元件的完美性能,转而用一种近乎“耍赖”的土办法来解决问题。

用木头模具来保证手工绕线的圈数和间距基本一致。

做不出真空封装,就用最原始的石蜡,將绕好的线圈和敏感元件整个包裹起来,防水防潮。

单个传感器的精度不够,误差大?

那就把三四个性能相近的土製传感器並联在一起,用数量去弥补质量的不足,取一个平均值来降低误差!

这个想法,简单粗暴,却直指核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