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19章 未雨绸繆  农家乐通古代,开局接待刘关张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最新网址:m.92yanqing.com

这就使得府兵制下的士兵,依靠著均田制,能够安心在外服役,不用担心家中之事,这极大地提高了大唐军队的稳定性以及战斗力。

可以说,均田制与府兵制,构成了如今大唐稳定和繁荣的局面。

而与之相对的,一旦均田制被破坏,那府兵制也將不復存在。

那对於大唐,绝对是一场极大的动乱。

“是的,太宗皇帝,这就是我要与你说的,因为均田制与府兵制的破坏,这就使得唐玄宗不得不用募兵制,来代替府兵制。”

所谓的募兵制,由国家招募丁男当兵,供给衣食,免徵赋役。

这就减轻了府兵时期,要自备武器乾粮的窘境,算是减轻了百姓的兵役负担,节省了府兵往来与路途的消耗。

当然,募兵制也有著很明显的缺陷。

“募兵?愚蠢!”

对於募兵,久经沙场的李世民很是熟悉。

因为汉朝时期就有过这个制度。

秦以及前汉,所实行的乃是徵兵制。

而后汉,实行的就是募兵制。

与府兵“兵农合一”不同,募兵制,所招募的,就是专门的士兵,只需要负责杀敌即可。

相较於府兵,毫无疑问,战斗力更高。

但是,其缺点也是很明显的,

因为一系列的装备,食粮都由国家提供,所以国家財政负担势必加重。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大的缺点。

后汉末期,活生生的例子。

“如此说来,那些节度使,岂不是能够与汉末时期的那些势力一般,通过募兵制,割据一方?”

“没错,因为募兵制招募的士兵,以当兵为职业,將领长期统帅著他们,就使將领与士卒之间,產生了隶属关係,这就是在唐玄宗之后,影响了大唐百余年的藩镇割据。”

李世民面色凝重。

果然,与他猜想的那般,大唐向著后汉时期那般发展了。

“在募兵制的加持下,天宝年间,藩镇已经是尾大不掉的局面了。

边军人数不断增加,已经达到了五十万人,仅安禄山那三镇,就有二十万人,而大唐中央禁军呢,不满八万。

而且与久经战阵的边军相比,禁军战斗力自然没有什么比较的可能,这便是安禄山胆敢反叛的原因。”

李世民面容肃穆地微微頜首。

“其二,在均田制被大肆破坏的同时,大唐的高层,依然沉浸在盛世的繁华当中。

唐玄宗李隆基沉溺享乐,挥金如土,备受唐玄宗李隆基宠爱的杨贵妃一家势倾天下,任意挥霍,专为贵妃院织锦刺绣的工匠就达七百人,杨贵妃的姐妹三人每年脂粉钱就上百万。

李隆基还將朝政交给奸相把持,在天宝年间,奸相李林甫把持朝政长达十九年,期间排斥异己,培植党羽,他的继任者,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不顾朝政,只顾自己得失,公行贿赂,妒贤忌能,骄纵跋扈。

在朝廷如此腐败的情况下,安禄山手握重兵,自然有所异心。

借著討伐与他有矛盾的杨国忠,安禄山便举兵反唐。

李世民听到这,已经有些气血上涌了。

这所谓的唐玄宗李隆基,简直是不知所谓。

面对土地兼併,没有作为,耽於享乐。

任用奸臣,坐视节度使做大,

这与亡国之君何异!

李世民气愤归气愤,他还是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情绪的。

“店家,刚才你不止一次提到了,安史之乱给我大唐造成的危害,不知可否详细说说,具体的细节。”

一些显而易见的危害,李世民也是知道的。

就例如百姓流离失所,大唐国力损耗。

但是,更多详尽的內容,李世民就不知晓了。

“危害太多了,安史之乱造成了大唐內斗,无数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又因为战乱,导致劳动力不足,使得朝廷横徵暴敛愈发严重,致使叛乱丛生,虽然都被镇压了下去,但是这进一步削减了大唐的力量。

而也正是因为安史之乱,使得边疆重兵尽数进入內地,边防空虚,西边吐蕃人乘机而入,尽得陇右、河西走廊。

至此,大唐彻底失去了西域。”

大唐竟然连西域也失去了?

李世民看出来了,自安史之乱后,大唐,就不再是大唐了。

就如同一个垂垂老矣的老者一般,在苟延残喘地活著。

归根结底,一切的起因,都是安史之乱。

虽然背后的原因,不止是安史之乱这么简单。

但是,只有先將安史之乱,扼杀在摇篮里,才能够重建大唐的秩序,將有关大唐的改革,进行下去。

就和隋末时期一样。

李世民的心中,已然有些决策。

不过,为今之计,还是要等那位李白的动作。

“店家,盛唐之事我已了解,不知第二个朝代又是那个朝代?”

“第二个来此的朝代嘛,有些尷尬。”

李世民再次感受到了一股不妙的氛围。

每当店家欲言又止,总会说出一些不好的话语。

“店家,但说无妨。”

“这第二个朝代吗,是距离贞观十一年的五十四年后,年號为天授,代理人乃是一位女官,其名为上官婉儿,至於那一朝的皇帝,名为武婴。”

李世民懵了。

现在的情况,有些超出他的认知了。

女官就不说了,这个李世民有所了解。

最早记录在《周礼》之中。

待到后汉时期,六后临朝,这时,出现了女尚书一职,这算是女官参政的起源。

北魏时期,正式確立女官制度。

等到隋唐,设立六局二十四司,其中的女官,负责管理宫廷事务。

但是,李世民关心的,不是这所谓的女官。

而是为什么他大唐的皇帝,姓武?

“店家,那不知天宝十二年,距离我贞观十一年有多久远?”

“天宝十二年,在贞观十一年的115年后。”

1

李世民终於確定了,这所谓天授,是在贞观与天宝之间。

募地,李世民联想到刚刚店家告知他的一事。

稚奴为大唐埋下的一个伏笔,莫不是就是此人!

“店家,不知为何我大唐的皇帝,会姓武!”

“这一切,都与唐高宗李治有关,这位姓武之人,不是別人,正是唐高宗李治的皇后,武婴。”

贏政瞪大了眼睛。

原先,他就已经被大唐一系列的秘辛,震惊地说不出话来了。

但是,就在刚刚,他文听到了一个重磅的消息。

不仅是大唐改名换姓这么简单。

更为惊人的是,皇后竟然成为了皇帝!

如此说来,岂不是女皇帝!

这,简直匪夷所思。

还是大唐会玩。

与贏政一脸轻鬆不同,李世民对於此事,显然是有些难以接受!

“什么,店家,你说稚奴的皇后,成为了我大唐的皇帝!”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