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章 君臣之议
走出太极殿的李承乾,感受著清晨的凉风,轻嘆一声。
不知道青雀在得知即將赴任的消息后,会作何反应,
想来,他会以为,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是他吧。
或许,他也应该去和青雀祖露心扉了。
念及至此,李承乾没有过多的停留,而是离开大兴宫,前往了魏王李泰的府邸。
在李承乾离开后太极殿后,李世民也开始了准备工作。
大兴宫,史馆。
史馆位於大兴宫东南方向,与弘文馆,翰林院同属於门下省,其主要职责便是编写史书。
而能够在史馆编写史书之人,均不是泛泛之辈。
例如魏徵,便是郑国公,左光禄大夫,目前担任侍中一职。
大唐的侍中与汉朝时期的侍中可谓是天差地別。
汉朝的侍中,乃是皇帝近臣,並无明確的官职,属於加官的范畴,加此官者,可自由出入宫廷。
但在唐朝,这乃是实权官职。
而且还不是普通的实权官职。
其负责的门下省,与尚书僕射执掌的尚书省,中书令执掌的中书省,构成了大唐的三省制度,
而担任侍中的魏徵,也与尚书僕射,中书令一道,同属宰相之职。
除了魏徵以外,史馆中的人员还包括太子右庶子,併兼任散骑常侍的孔颖达,担任中书侍郎,
散骑常侍、太子詹事的于志寧等曾经的秦王府十八学士,如今已成为大唐肱股之臣的一行人。
可以说,编写史书的阵容,堪称豪华。
一大早,魏徵便来到了史馆將袖中的对讲机,放在桌面上后,魏徵移步来到昨日编写的那堆史书前,开始细细翻阅。
他们自前正在编写的《隋书》已然接近尾声,最终的成书看起来確实不错。
因为距离隋朝灭亡,到如今的贞观年间,不过二十年,一些史料尚可资证,並且有许多的人物,从隋朝一直活到了贞观年间。
这就使得《隋书》中,保留了大量隋朝乃是隋朝以前的各种典章制度。
能够令魏徵如此满意的原因,当然不止这一点。
相较於其他史书,《隋书》极少隱晦,力求真实地记录有关隋朝的一切。
而在魏徵翻阅《隋书》的同时,一个六十余岁的老者,也来到了史馆。
他一眼就见到了正在看书的魏徵。
不过,他並没有急著上前,而是同魏徵之前一样,从袖口处拿出对讲机,將之放在桌面上后,
这才向著魏徵的方向缓缓靠拢。
来人不是別人,正是担任太子右庶子,散骑常侍的孔颖达。
“魏相。”
孔颖达来到魏徵的身前,向著魏徵拱了拱手。
“是冲远啊。”
魏徵放下书,予以回礼。
同时,魏徵也发现,孔颖达似乎是有著心事一般。
“冲远,不知发生了何事?”
孔颖达沉默片刻,最终还是將他心中的担忧说了出来。
“魏相,陛下还未回来吗?”
虽然陛下在两日前便告知了他们要离开几日。
但是,如果陛下是像往常那般离开长安城的,那还好。
毕竟陛下的去处是知道的。
但是这次的问题是,陛下整个人,好似彻底消失不见了那般。
谁也不知道陛下的去处。
並且就连陛下什么时候回来,也一概不知。
因此,考虑许久,孔颖便趁著编撰《隋书》的时机,前来询问一番。
对於孔颖达的担忧,魏徵也能够表示理解,
在他刚得知陛下需要离开长安一段时间时,其实就已经觉察到了不对劲。
因为陛下外出,可不是一拍脑门就能够决定的事,一般而言,要拿出一月甚至数月来决定此事。
但是这次,就好似突发奇想一样。
临时起意也就罢了,但是问题是,陛下仅仅是告知他们需要外出一趟,而陛下具体前往何处,
何时回来,他也一概不知。
而且,通过这两日空閒时间的走访,他也发现了一个问题。
虽说陛下告知他们是外出,但是通过询问过大兴宫各个守门的將领后,却得到了出奇一致的答案。
陛下从未出宫。
换而言之,陛下整个人消失了。
这下子,就有些难办了。
但是身为宰相,肯定要稳定局势。
因而,虽然魏徵对於此事,同样极其担忧,但是他还是宽慰道。
“冲远,不必忧虑,当初隋末乱世陛下都一路走来,如今,不过才几日不见,又算得了什么呢。”
孔颖达脸上的担忧之色这才稍缓。
是啊,陛下与他们连隋末动乱都走过来了,现在歌舞昇平的大唐,难不成还有危险吗?
不过,话虽如此,孔颖达又想到了另一件事。
“魏相,太子殿下这几日也不在东宫。”
那日,孔颖达也参加了朝会,自然也在大殿外,见到太子李承乾。
加之他太子右庶子,使得孔颖达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
现在,不仅是陛下不见了,太子殿下也不见了。
而听到这番话的魏徵,脸上的担忧之色更重。
如果仅有一人消失,那还在魏徵的可接受范围之內。
毕竟留下了一个主事之人。
但是如今,大唐皇帝与太子都消失了。
时间短了还行,但是时间一旦拉长,这將会引起大唐的震盪!
而在那之后,又將面临一个问题。
谁来主事?
是蜀王?还是魏王?
就在魏徵思考著问题的时候,忽地,魏振与孔颖达两人放在桌面上的对讲机募然亮起。
“长孙无忌,魏徵,房玄龄——·所有人来宣政殿议事。”
宣政殿中,李世民手持对讲机,正在朝著对讲机发號施令。
史馆內。
听到这个熟悉的声音,魏徵与孔颖达两人对望了一眼,隨后两人的神情皆是一松。
如今陛下回来,那先前他们的担心,就显得多余了。
隨后,魏徵便將目光落在了发出声音的对讲机之上。
虽说刚刚,並不是他第一次听到这个名为对讲机之物所发出的声响,但是每一次听,却都像第一次听到时那般震撼。
用陛下的话说,此物可以实现在长安城內,隨时隨地的交流。
事实上也確实如此,
现在陛下召见他们,也不再需要派遣宦官,而是直接在对讲机中通知即可,尤为方便。
“冲远,陛下召见,我便先行一步,。”
“魏相告辞。”
魏徵离开史馆,向著宣政殿的方向走去。
一路上,魏徵思考著刚刚陛下在对讲机中说的那番话。
陛下所召集之人,几乎都是如今大唐的肱股之臣而陛下一回来,就召见如此多的重臣,难不成,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怀著此等心境,魏徵抵达了宣政殿。
因为中书省与门下省,同在大兴宫之內,因为,魏徵也算是到的最早的一批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