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哪!我今天刚看完《这个男人来自地球》,简直震撼到我了!”
一个扎著马尾的高中生女孩激动地拉著朋友的手,“听说这两部作品的作者是同一个人,我立刻就来买书了!”
“真的吗?”
她的朋友瞪大眼睛,快速翻动手中的试读本,“《飢饿游戏》的剧情比电影还要精彩!凯妮丝这个角色太酷了,她那种不服输的精神简直让人热血沸腾!”
“没错!”马尾女孩点头如捣蒜,“电影里有些细节没讲清楚,书里写得可详细了。特別是凯妮丝和皮塔的关係,电影里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嘿,你们看这段!”
朋友突然指著试读本,“凯妮丝在竞技场里用毒莓设计反杀那段,书里描写得太细腻了,我都能感受到她的心跳!”
不远处,书店经理詹森正焦急地擦著额头的汗水,对著手机低声说道。
“詹姆斯先生,情况比我们预想的还要火爆!首印50万册,今天才半天就卖出去三分之一了!”
电话那头传来詹姆斯·迈克激动的声音:“全美各地都在告急!洛杉磯、芝加哥、西雅图,所有书店都在催货!印刷厂已经在24小时加印了!”
“上帝啊!”詹森环顾四周拥挤的人群,“我从没见过这样的盛况。读者们都在討论作者是如何同时驾驭科幻和反乌托邦两种完全不同风格的。”
“这就是天才的魅力!”
詹姆斯的声音透过电话传来。
“告诉店员们,一定要维持好秩序。对了,记得把橱窗里《这个男人来自地球》的海报再摆显眼些,这可是双贏的宣传!”
这时,一个戴著眼镜的男生挤到柜檯前:“请问,《飢饿游戏》的作者还有其他作品吗?我太喜欢他的写作风格了!”
詹森匆匆掛断电话,露出职业微笑:“先生,《飢饿游戏》还有续集,一共三本。”
眼镜男生眼前一亮:“太好了!”
………
2005年11月14日,周一。
好莱坞与出版界同时被一场跨界风暴席捲。
新人导演兼作家齐默以两部截然不同的作品,在电影与文学领域创造了现象级奇蹟。
《这个男人来自地球》的首周末票房数据令业界譁然。
这部成本仅5万美元的独立电影,在11家影院斩获926万美金,单馆4.6万的成绩刷新了《女巫布莱尔》保持的独立电影纪录。
更惊人的是,周一工作日票房仍达203万美元,影院经理们连夜调整排片,將这部哲学科幻片从艺术院线推向主流影厅。
福克斯电影公司副总裁接受《综艺》採访时坦言:“我们错过了本世纪最超值的投资机会。”
与此同时,齐默的处女作小说《飢饿游戏》在上市第三周销量突破100万册。
这部反乌托邦题材的青少年小说以黑马姿態空降《纽约时报》畅销书榜第七位,兰登书屋被迫启动紧急加印程序。
资深编辑玛丽莎·黄在內部邮件中写道:“读者疯狂追捧的程度,让我们想起1998年第一次见到《哈利·波特》手稿时的震撼。”
媒体狂欢持续升温。《华尔街日报》文化版用三个版面深度剖析“齐默现象”,指出其成功源於“將高概念创意与普世情感完美融合”。
《娱乐周刊》则曝光了电影拍摄內幕,全部场景在一家后院完成,演员们穿著自己的服装表演。
《好莱坞报导者》注意到更深远的影响:五大製片厂纷纷成立“超低成本项目评估部”,而纽约各大出版社开始爭抢齐默的下一部书稿版权。
截至发稿时,imdb上《这个男人来自地球》的评分升至8.7分,亚马逊书店出现《飢饿游戏》断货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