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边顶上了,凑合能用。”永泽回应道。
两船一边慢慢並行靠近,一边隔著浪头聊起上午的收穫。
中岛他们运气不错,捞了不少马鮫和鯖鱼,网装了六七成,还打趣要不要回去喝两杯压压惊。
马鮫、鯖鱼、沙丁鱼,这是大三岛海域今夏常见的群游鱼种。
像是高桥他们今天碰到的竹荚鱼群,就属於比较罕见的。
不过就价格来说,如果竹荚鱼的品质稍微好一点,也不比这几种鱼差。
竹荚鱼不好卖出,主要还是因为其在大城市的销量相对一般,年轻人不爱吃。
眾人一路閒谈,很快就回到了港口。
船刚一靠岸,甲板上的几人便开始动作分明地忙碌起来。
对於瀨户內的渔夫来说,靠岸不是结束,而是新一轮工作的开始。
此时港口的卸货区已经有其他渔船停靠。
岸边渔协派出的收购人员和水產市场的中间商早已等候在旁。
根据日本渔业作业规范及瀨户內海地区的行业惯例,渔获首先要进行分类和保鲜处理。
通常来说,需在30分钟內完成渔获分类。
几名穿著橘色制服的青年推上冷藏车,从“汐丸七號”上把一箱箱竹荚鱼转运至预冷分拣区。
临时搭起的遮阳棚下,已经有数张不锈钢作业台准备就绪,分拣工人戴著橡胶手套,动作飞快地將鱼体一一分类。
“这个二百不到,丟左边。”
“內臟没破,肌肉还紧实,a级没跑。”
高桥站在一旁,帮忙递送冰块。
他將碎冰从冷藏箱里剷出,依照標准比例铺入盛鱼箱中,再用铝铲將鱼体按45度斜角一层层堆叠。
“这批鱼体温还行。”测温员快速记录著。
永泽一边打理绞盘的残余缆索,一边扭头看了眼那头:
“今天这批要是能评出a级多点,下午价格就有盼头了。”
“看这水头和色泽,应该差不了。”村上把一条条分好的a级竹荚鱼码入检测框中。
“你看看,眼珠子透亮得能当镜子使。”
中岛他们的“第二若潮丸”也停靠在另一侧,卸下来的鱼货大多是马鮫和鯖鱼,水头也还不错。
“一网拉足两吨半。”中岛气定神閒地掏出烟来点上,“不过超了配额,被压了10%,也没办法。”
“鱼多也犯愁啊。”结城义男笑道,从中岛手中夺过烟盒,抽出一根来。
结城义男凑过去看了一眼对方的装箱,“你这几箱色泽偏灰了点,下午估计得落到b级。”
“哎,日照太足,拉上来晚了几分钟。”中岛一脸懊恼。
眾人一阵忙碌,几位船只负责人清点这次的渔获。
高桥看著忙碌的几位负责人,找了个蓝色塑料小板凳,坐在附近的市场空地上休息了起来。
“高桥,不拿点吗?”永泽在捕捞上来的海货里挑选一番,拿了一些品相较好的鱼,装在了不像是会社渔箱的箱子里。
“公家的还能拿?”
“对啊,这你都不知道吗?”永泽有点诧异道。
“哦哦,你瞧瞧,我还是本地人呢,忘了。”
高桥回忆起原主深层的记忆,想起来了,在这里每次回港后,都有一个不成文的潜规则。
就是每天捕获的大宗渔获,大家能拿多少,就可以拿多少回家。
不过通常来说,眾人也就是拿一天內能够吃完的量而已。
像是喜欢吃鱼的,或者是懒得去买其他食材的人,有时候会拿大概一周的量。
高桥懒得去挑,其实他也没有那么爱吃鱼。
刚好永泽拿的也比较多,就分了几条鱼给高桥。
不远处,鱼协的货车都已经准备就绪。
鑑定以后的渔获,会立马送到拍卖市场进行售卖。
“走吧,拍卖时间到了,带年轻人去看看。”结城义吐出一口烟圈,又看了看手錶,对身边的人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