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唐楼
九月的古晋,依旧瀰漫著一如既往的燥热气息。然而,伴隨著金黄水稻的成熟,空气中又隱隱夹杂著收穫的喜悦。
一艘又一艘满载著各色物资的船只缓缓抵港,为这座城市的市场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使其愈发热闹非凡。
“卖报,卖报!”一个十来岁的少年,脚证草鞋,身披短褂,不惧热浪,在港口穿梭奔走。他斜背著布袋,里面一卷卷报纸被安放得严严实实。
少年的小手满是墨水的痕跡,可他浑然不在意,依旧扯著清脆的嗓子高声叫卖:
“汶莱府知府曾樺上任,其来歷不凡!”
“汶莱剿匪进展顺利,数千逆党伏诛,妻女沦为奴僕,此刻正乘船而来,十块钱即可典买!”
“崔尤號大展神威,荣膺我国第一船舰美誉!”
一声声叫卖,吸引了眾多行人的脚步。他们纷纷掏出五枚铜圆,买下一份报纸。
刘远山乘船归来,刚走下船梯,报童那响亮的叫卖声便清晰地传入耳中。他微微一愜,喃喃自语道:“上海、香港有报纸,未曾想我魏国如今也有了这般事物。”
旋即,他吩咐身旁的僕人:“去,买上一份来。”
不多时,僕人便了五个铜圆,將一份报纸呈到刘远山面前,“《南洋早报》?”刘远山上前定晴一瞧,那报头苍劲有力的字跡,一看便是出自名家之手。
再看下面的內容,使用的是简体字,排版顺序从左至右,而非传统的从上至下模式,这让他一时间颇有些不太习惯。
不过,待他仔细阅读上面的內容后,很快便適应了这种新的排版方式。
本书首发101??????.??????,提供给你无错章节,无乱序章节的阅读体验
“曾樺?从知县一跃升至知府,曾首辅这连掩饰都不掩饰了?成何体统?”刘远山忍不住低声吐槽。
紧接著,他的目光又被关於崔尤號以及朝廷对士兵封赏的报导所吸引。
报导中提及,有大功者封爵,立小功者赏赐钱粮,仅仅这一项封赏,朝廷便支出了数十万块银元。
至於买卖被俘土女的消息,这些年他在魏国屡见不鲜,早已习以为常,便匆匆掠过不再细看。
“不错!”刘远山放下报纸,感慨道,“大事皆在这报纸之上,倒是省了我四处打听了解的功夫。”
刘远山坐上自家马车,转头向管家询问:“这报纸是如何兴办起来的?”
管家恭敬地回答道:“上个月底从新京兴起,听闻是后宫里几位娘娘牵头操持,一边印书,一边卖报。如此一来,许多商人也纷纷效仿办起了报纸。
如今市面上有《南洋早报》《魏国日报》《古普周报》《华人日报》等,零零散散加起来有十几家之多,倒也颇为热闹。
只是,就算发行最多的《南洋早报》,每日也不过售出四五千份,最少的仅有几百份,大多处於亏损状態。”
“这报纸,用处可大著呢!”刘远山拿起报纸,神色认真地说道,“其意义並非在於盈利,而是关乎话语权。这样,你支取一笔钱,去看看能否在几家大报纸行业入股。”
“是!”管家连忙应下。
“数月未归,魏国的变化可真不小啊!”马车缓缓行进在古晋的街道上,刘远山透过车窗,看著街边的景象感慨道。
昔日矮小的宅院,已有部分被高楼所替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