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97章 密折制度,推行到大明会怎样?  大明国医:从九族危机到洪武独相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最新网址:m.92yanqing.com

第197章 密折制度,推行到大明会怎样?

胡翊还真该好好谢谢雍正。

他后面搞的那些摊丁入亩、火耗归公,都可以拿来直接用。

清朝的许多东西,就是在大明败亡的基础上打了补丁。

而对於大明的特务治国系统,其实雍正也是换了一套法子的,也確实比朱元璋现在要搞的检校制度,以及他將来要搞的锦衣卫制度更加见成效。

这事儿说起来,其实也很简单,根源便在于思路上的转变。

朱元璋做事还是太实在了,无论什么事儿,都一定要亲力亲为,这便是他失败的地方所在了。

就拿钱事革新这个事来说吧,钱策推行到各地去,这件事的本质便是皇帝摊派任务给地方,然后各级官员们按照任务来做事,最后把结果再匯报转达给皇帝。

本质上,是这些官员们对皇帝负责。

这样一来,皇帝交代的任务,能办就办,办不了就说自已没辙,把结果给报上去就行了。

官员们其实参与感真不多。

对於这种影响阶层根本利益的举措,他们自然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

因为绝大多数能做官的人,背后都有一个庞大的利益家族,他们本身就是这其中的既得利益者。

又岂会自己带头推广钱策钱法,来革自己的新?革自己的命?

如此一来,朱元璋这一招不失败才怪了!

但如果,你把这种责任变换一下,不让官员对皇帝负责了,而是让官员直接对自己负责呢?

这便是雍正的密折制度。

我摊派一件事情给你去办,我不需要你向我负责,但在你所在的地方,发生了大事,你隱瞒不报,就別怪我弄死你,

我会给你密摺奏事的权力,也会给你的副手密摺奏事的权力。

甚至於,我还会暗中派人监察当地的情况,给他密摺奏事的权力。

这些拥有密奏权的人,彼此並不知道对方是否也有这个权力,甚至不知道对方是谁。

当他们在地方上遇到一些贪赃枉法的事情发生时,这时候,这些人就要面临一个选择。

这件事要不要密摺奏事,报与皇帝知道?

报了,自然还好。

不报的话,若是別人密摺奏事报上去了,你却不报皇帝知道之后,该如何收拾你?

碰到钱事革新这种触及到官员们命脉的问题时,若是把密折制度普及下去。

钱事革新受阻,因何而受阻?你在地方上做官,都听到了哪些风声?

你报是不报?

不报便会触怒皇帝,以朱元璋的性格,直接开启九族消消乐。

报上去了,钱事革新的阻挠者便完蛋了。

从这些奏报之中,皇帝马上就可以抓住证据和苗头,直接派钦差过来平事,督促钱事革新重新回到正轨上去。

这样一来,由朝廷派人监察全国,直接变化为皇帝使地方官员监察地方,並暗派暗桩在当地监察。

所用到的人手更少,责任也都加到了那些地方官员们头上。

一旦他们要担心自己的生死问题时,便要小心了,自然就替代皇帝和朝廷行使起监察地方的责任来了,而且绝对比朱元璋这种派检校密查,哪里出事查哪里的手段要好得多。

这便是胡翊目前的想法,把雍正的密折制度应用在明朝。

如此一来,朱元璋的暴力暗杀,似乎也就不用再做下去了。

他和太子之间的许多衝突也都將得以解决。

並且来说,这样的一套密折监察制度代替了特务治国之法,也能免掉许多肆意妄为、风声鹤喉。

总体来说,是一种更先进的法子。

话又说回到太医院上面来。

其实对待张景岳,同样可以用这法子。

胡翊作为督太医院事,乃是目前太医院的最高统领者。

这张景岳在做的一些事,却连他自己都不知晓,即便连问太医,都没有人说。

这事儿就已经够离谱的了。

一想到此处,他便有了法子。

太医院的右院判,职责乃是掌握十三科医室,以及医士堂的教学。

白放梅这个人就比较合適些,

此人执著於技艺上的精进,又有一些脾气在,若提拔他做右院判,可以专心於业务这一块。

太医之中有一人,名叫祁通海,乃是汪御医的弟子。

许多张景岳的消息,都是他发牢骚说出来的,此人据胡翊的了解,是个比较刚直之人。

那就提拔他任左院判,协助院使处置太医院的日常政务,他的脾气经常不卖上司面子,硬刚到底,更可起到制衡张景岳的效果。

胡翊琢磨著,就要把这密报奏事的手段,给到张景岳和祁通海,叫他们对於太医院里所发生的事,都往上来密报。

同时,还得再从太医院里物色一两个人,这个人要很隱蔽,最好是从太医和医士中各找一人,

给与他们密报之权。

这四人彼此谁也不知道谁,四人同时往过来递密报,许多的事情就都清楚了。

胡翊也就可以做到,身在医局,尽知太医院事。

对於另外两个密报人选,胡翊决定从常进、王均直二人中选取一位。

这二人都是当年被戴原礼阻挠,被抹掉了太医晋升资格,前不久才被胡翊平反过的,如今也都已经官復原职。

王均直就是跪在朱元璋面前,鼻涕流的像冰棱棒的那位。

常进则是被多次殴打和警告,依旧不畏强权,敢於上奏伸冤的那个人。

这两个都不错。

此事需要秘密找人来谈,不必心急。

目前最要命的问题,还得是朱元璋和朱標父子的事。

这二人现在谁也不好见谁,又需要他们彼此理解对方的难处。

说白了,此时这父子二人面前就隔著一层窗户纸了,只需要捅破即可。

胡翊是这个中间人,但捅破的方式,他却不知道该如何做。

这时候,他就想起来姑父李贞了。

北平赐死华云龙一行,让胡翊见识到了另外一个杀伐果断,令人毛骨悚然的李贞。

但这並不影响老爷子在他心目中的形象,若要说皇宫里最轻鬆的去处,那么自始至终,也就是姑父的那个小院儿了。

既然进宫了,还得先去看看岳母去。

正巧,胡令仪也在这里。

“哥哥!”

突然看到二哥回来,胡令仪也极为高兴。

这时候就听马皇后柔和的声音,开心地道:

“既然駙马回来了,这些礼物妹妹就该亲自交到他手里才是。”

说罢,她便在屋里呼唤道:

“翊儿,快进来。”

胡翊进到屋中一看,原来是李妃抱著皇子朱杞,正在岳母这里。

继上一次送了胡令仪一件精绣碧萝裙,这一次,李妃又送了不少礼物过来。

给朱静端的补品,给胡父买的西洋老镜,给柴氏的一双丝莲履。

此外,就连大哥胡显和大嫂陈瑛的礼物,李妃娘娘都已预备好了。

“杞儿,你快来看,这就是你的救命恩人呀。”

李妃抱著瞌睡的朱杞,这孩子才生下来不久,睡的时候多,醒来的时候少。

这会儿孩子唤不醒来,倒是身体没什么大毛病。

李妃便激动地把朱杞交给马皇后,然后过来施礼道:

“之前都道侄儿忙碌的很,一直不好打扰,你救了杞儿的命,那便是救了本宫一条命,今日必要给你见个礼,这份天大的恩情我记住了。”

胡翊也不好正面受这一礼,就再一次躲开了。

李妃觉得这不郑重,还想再施一次,马皇后看到了女婿投来的求救目光,这才开口道:

“行了行了,他一个小辈,怎么受得住妹妹这样大礼呢?

你倒不如把杞儿养大,养好了,也不枉駙马费尽心机,將这孩子救回来,其他的客套也就不必了,咱们相处,就跟一家人一样简单,下次可不许再带东西了。”

李妃连连称是。

见这李娘娘在宫中,胡翊便偷偷向朱静嫻招手,叫她过来。

“三妹,岳丈和岳母前几日闹矛盾,如今和好了没有?”

朱静嫻捂著嘴,有些想笑,乐呵呵地道:

“爹第二日就过来厚著脸皮討娘的谅解,娘將他又晾了一日,结果又是端茶倒水的,爹就连吃剩下的碗也亲自洗了,最后我们都跟著劝,这才把她们给劝和。”

既然劝和了,那就还好。

听说此事后,胡翊心中略放下些。

朱静嫻这时候却是拉住胡翊的衣袖,转而又问道:

“可是,姐夫,大哥何时回来与我们说话呀?

自从那日与爹闹了事,就再未到坤寧宫来。”

亲哥哥和亲爹的事,朱静嫻还是很担心的,这几日姐夫不在,大哥也不在,一家人聚在娘这里吃饭都不香了。

看到朱静嫻一脸期盼的模样,家中的这份和谐和寧静被打破,看来老朱家的孩子们也都很是难受。

胡翊便摸了摸朱静嫻的头:

“三妹放心,姐夫这就要把你大哥拉回来呢。”

“真的吗?”

“姐夫,你要是把大哥劝回来,嫻儿偷偷送你一个礼物,我们拉鉤。”

胡翊笑著伸出手去。

“拉鉤上吊,一百年,不许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