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得巡按御史王均题:蓟州关营赴仓支粮,道里回远,官军或假以自脱,有失守之竇。请量以远者改折色,令有司就给之便。
此事关九边重镇,兹事体大,本堂不敢轻诀。烦即悉心筹画,具说可否,条析利弊,毋得隱晦。】
李斌此时看到的抄本並不是题本原件,从秦侍郎那边抄录来的信息,一如既往的带著他那强烈的个人风格。简单明了,没有半点废话。
这种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深得李斌之心。
了解完了主要信息后,李斌自不会拖秦侍郎后腿。当即起身,来到班房內悬掛的舆图前,寻找起蓟州镇的位置。
御史王均说:蓟州关的军队,开赴粮仓领粮,路途遥远。不少官兵会藉此机会逃跑,要是逃兵多了,蓟州关怕是会有失守的风险。请求朝廷同意,將蓟州关军队的俸粮,全部折换成银子,並让相关部门直接带著银子,到军队驻地发放。
由於涉及到粮餉发放及仓储转运问题,於是该申请被转到了户部,以徵求“专业人士”的意见。
而要判断蓟州关军队俸禄发放,是否適合发银子,那自然先得搞搞清楚,当地的具体情况。
蓟州关的位置很好找,作为九边重镇之一,蓟州镇左邻山海关,右接遵化。从镇城往北,便是那后世打出了抗日战爭中著名战役喜峰口大捷的喜峰口。
只是蓟州镇的位置好找,可要进一步找它附近的军储仓、常备仓,就令李斌有点头疼了。这倒不是因为户部的舆图上没有標明仓库地址...
只是这个舆图上的仓库,它只有地址、图例,但没有比例尺啊!
李斌也没有去过蓟州镇,光是看舆图,根本就不知道这些在图上距离蓟州镇很近的仓库,实际距离到底有多远?路途又好不好走。
並且,蓟州关也不是一个独立的关口。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南的镇边,这一条线上的长城关卡都是蓟州关的防区。核心关隘除了有名的喜峰口外,还有古北口、黄崖关、马兰关等等,防区绵延两千余里。
仅镇边军卫,就有驻扎在蓟州镇的蓟州卫、负责马兰关防区的遵化卫、镇守古北口的密云卫、负责地方防务兼边军预备队的永平卫等五六个卫所,以及居庸、松棚峪、太平寨等数个编制较小的千户所。
所以距离某一个关口较近的仓库,或许距离其他关口就很远。
“距离蓟镇核心,黄崖关最近的大仓是蓟州供应陵工仓,这个仓在蓟州治內偏北,距关城六十余里。常盈仓和预备仓在州治西南,共廒一百一十四。另外,州治以北还有一小型备仓,仅有廒六间。”
就在李斌盯著舆图,琢磨著去哪问问熟悉当地情况的人时,閆立不知何时,悄然走到李斌开口解释道。
“晚生谢閆主事解惑,敢问主事可是去过蓟州?”
“前些年点验仓储时,有幸去过蓟州一次。那里的州治距离边关,的確是远了些...不算支粮时,点验、搬运的耗时。一去一回,最少也得一日。”
閆立微微点头,户部有清查各仓的职责在。主事们,跟著都察院的御史出差各地,查验仓储奏销,实乃平常。
“可实际上,关城军卫往往得提前一日出发,並抢在开仓之初,进仓支粮。如此才能在第二天日落前,赶回关城。”
“运粮军卫,人数眾人,寻常车脚店无力接待,加之军卫贫瘠,往往也不能负担百人住店所耗。於城外扎营露宿时,便易出现自脱逃卒。逃卒愈多,关城军卫派出人数就得同步增多,否则俸粮便难以按期运抵关城...而这人越多,逃卒便越多,如此循环往復下,关城守备,自是日益糜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