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66章 返庙堂  大明:从罗马闪电般归来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最新网址:m.92yanqing.com

而如今,张煌言率鲁王及舟船而来,远涉重洋,一腔孤忠不改,令朝廷上下敬佩不已。

但朱由榔也不知,这“忠”,到底忠於谁?是大明正朔,还是鲁王昔日的承诺?朝堂之上,昨日的救星,转瞬便可能成为明日的隱忧。乱世天子,如履薄冰,拥兵自重已经防不住了,那就只能广纳贤良。

因此朱由榔也不得不展露仁主姿態。大明流亡朝廷,也只得將象徵忠贞的侯爵之號,授於这位归来的兵部尚书。

6f

...忠贞体国,仁抚士卒。特封为海晏侯,世袭罔替。”

而这“海晏侯”,一是取自张煌言的故乡,寧波府鄞县在宋时所下辖的海晏乡,二来也有“海晏河清”之意。

领旨后的张煌言自是三跪九叩,神色激动。可大殿上,群臣低头。谁都知道,这侯爵的封號,

早就不似往日那般值钱,如今这朝堂,谁还不是个公侯?

封赏初毕,城门外的天空募然暗沉,乌云低压,暴雨毫无预兆地倾盆而下,仿佛在替这南明流亡政权的命运而低语。可百官见惯了这等南洋骤雨,纷纷屈膝叩拜,披著湿漉漉的衣袍,脚步匆匆散去。

而永历的驾琴也在雨中缓缓驶入仰光,陈安和白文选也伴在永历一旁,踏进了那座新筑的城门。

入城后,陈安才察觉到城內偏安的氛围要比城外更加浓重。透过轿窗,陈安在雨幕中看到了南来的商队、汉人的新宅、农田水网、竹篱小桥,和屋檐下低语的妇孺,彼此交织出一片异乡的安居但那安居之下,却有著缓慢发酵的“偏安”气息,远胜於城外炮台和新营垒里未消的硝烟。

不少汉人已经习惯了这里的气候与土地。毕竟这里田畴沃野,水网纵横。

尤其是如今有了李定国镇守瓦城,逃亡多年的永历朝堂再无南侵之忧,仰光愈发像个可供“偏安”的乐土。可他此番归来,不仅为告捷报功,更要说服永历迁行在於马六甲,不然这片仰光乐土,恐怕终会化为牢笼。

入宫后,他却察觉到朝堂与民间的巨大反差。

永历宫城与其说是宫,不如说是一处避雨的暂宅。朱由榔本就无意久居此地,墙上墨跡未乾、

案前铜烛未温。流亡天子的衣袂下裹著顛沛流离的骨相,面对这仰光繁盛的幻影,他更像一个隨时准备启程的过客。

或许是狩缅的阴影,亦或许是执意復土,陈安也拿不准。

暴雨敲打屋檐如鼓,眾人隨著永历拾级而上,步入用竹木与青砖搭建的临时议事厅。此刻,这里即將召开一场关係南明命运的內阁会议。除了尚守夔东的十三家外,此间则几乎聚集了所有核心势力。

晋王三子李润兴静静在坐在海寧王陈安和巩昌王白文选一侧,眼中满是警惕与少年老成。黔国公沐天波、吏部尚书董人麟、礼部尚书王祖望这三位內阁常客自是出席了会议。

而兵部尚书张煌言则独坐一隅,在旁人眼里,他自是闽南鲁王与郑氏两重势力的代表,沉默间自有一股山雨欲来的压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