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76章 过路税  大明:从罗马闪电般归来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最新网址:m.92yanqing.com

忽然,张煌言似是隨口道:“我看海寧王魔下士卒颇为富裕,倒有往日戚帅之风。”

陈安听出这奉承下的试探一一是在问钱从何来。但面上却连眉都未动,只淡淡应道:“先前破红夷所得,我无所求,自是分给了魔下兄弟。”

张煌言只是“哦”了一声,捻了捻脚下沙粒,不置可否。

早在延平王军中时,他就见过商贾之利的深浅与后患,如今诸夷退去,那些原本握在红夷手里的种植园、码头、仓库、贸易行,总要有个去处。就算不问,他也能猜到一一这南洋最肥的几块肉,十之八九落在了这位海寧王手里。

不过,这位郡王的手段与红夷不同。他不以重税盘剥岛夷,不以刀鞭催逼百姓,而是让他们在他的庇护下耕种、交易,既得人心,又稳军心。好处虽未有旧日红夷那般多,但已足以左右一方军政大局一一可在眼下,张煌言没有追问的意思。

他心中明白,这样的局面若在克復两京之前就让利益重归朝堂,偏安之意必然更盛,甚至会在朝中滋生出新的权力爭夺与党爭;而一旦动这些钱粮,即便海寧王忠於朝廷,也还会触动许多本就在南洋立足已久的中原弃民,稍有不慎,就会生乱。

可並不是所有人都像他一样,一切以復土为重。

仲夏的淡马锡,海风混著湿热的气息,带著盐粒扑面而来。张煌言的船影才在雨雾里隱去,陈安便迎来了第二位客人。

来者身形清瘦,衣袂收束,眼光清亮而不锋利。他向陈安躬身:“市舶提举杨生芳,奉旨见海寧郡王。”

按旧制,这可是市舶司的最高长官,主管朝贡贸易的审核、发放商船出海的公验、公凭,以及徵收关税、抽分,但如今,他显然没有那么大的权力。

而陈安也明白,朝廷的试探已经开始了。只是这一次,试探来得轻,来得单薄。杨生芳孤身一人,没有隨行幕僚,前来护送的卫兵在他到了之后也返回了承天府。毕竟眼下朝堂的海防和贸易大权仍握在他手中,这么硬来,恐怕承天府也要掂量。

“远涉风潮,辛苦杨提举。城中潮重,是否需要先更衣?”

“多谢殿下。”杨生芳拱手,心中暗暗讶异。

第一次与这位年轻的郡王相见,本以为必有官架子相隔,却不料这般客气。对於陈安斩杀马吉翔一事,他虽心中叫好,但毕竟那是內阁首辅,未奉旨而擅杀,终归有失礼制。可眼下,这郡王不仅毫无傲慢,反而礼贤下土,他只能在心底判断一一此人不过是嫉恶如仇罢了。

与对方的钦佩相仿,陈安对这位市舶提举也无太多戒心。此刻若要反清,必须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而杨生芳显然在可用之列,而且他现在也很缺人。

不多时,杨生芳在军士引领下沐浴更衣。陈安亲自將他引入临时官舍一一屋宇不大,四壁用淡竹与灰泥糊成,地面铺著椰纤编成的蓆子。案几靠窗,窗外是一条被雨水冲得銓亮的石巷,窄而深,尽头能隱约听到市声。案几上摆著两套笔墨纸砚,几卷海图已经摊开,角上还压著一柄镇纸。

“淡马锡才筑城没多久,自是优先城防。筑房的木料自是要优先供给承天府。”,对於官舍的简陋,陈安给出了自己的解释。

而杨生芳並不以为简陋。来时他已警见郡王的办公处,格制虽符郡王身份,却也谈不上奢华,

更多是一种简洁的利落。

寒暄未久,杨生芳便从隨身的紫檀匣中,取出一卷黄綾,双手托著,郑重地放在案几正中。

“殿下,”他的声音不疾不徐,却带著几分试探。

“朝廷对过往税的徵收模式,已经定下来了。”,杨生芳微微顿了一下,像是要让空气里多出一分缓衝,“十抽一,以保诸船顺利通过海峡。若殿下先前已设税赋,则依殿下旧制,不必更动。”

陈安伸手接过,指尖触到那细腻的綾面,略带凉意。他低头缓缓展开,墨香犹存,字里行间儘是“旧例”“俸禄”“保商护航”等温厚的措辞。末尾甚至添了一句,明明白白写著一一此项税收,视作海寧郡王的俸禄。

他眼底闪过一抹若有若无的冷色一一钱虽然还是他的,但名义上须经庙堂的手再转到自己这里。这是把韁绳套上来,只是手法极柔,像温水煮青蛙,让人难以当场拒绝。此般名正言顺,而且他也不受损失,如此一来,他自是无法直接反驳。

不过他的真正根基仍牢牢系在吕宋,此时的朝堂並没有想法把手伸到那孤悬的海岛之上。

窗外的雨又密了起来,檐下的水线被风扯得斜斜荡荡,溅在青石台阶上,碎成一片片水。陈安垂下眼,像是被这雨声惊醒,抬头时已换上一副温和得体的笑容,拱手道:“陛下此番厚恩,让臣何以自居啊。”

在一番感激之后,陈安自是回到了正题:“十抽一,旧例也。只是海面风潮,不似案上笔墨。

灯桅、引水、巡缉、疫所一一样样要钱。若只收,不养,怕是人心难聚。”

“不过如今有杨提举远道而来,助我一臂之力,也可让我清閒几日,陪陪家中之人。若是杨提举需要人手,我自会从军中调来。”

而这话同样是滴水不漏,表面是恭迎与体恤,暗地却把人事权在手里。对於南明的官员,除了张煌言这种大名鼎鼎的外,陈安还要时刻防范他们作妖。

淡马锡虽是新城,但朝廷派来的市舶提举初来乍到,不识地情、不懂水性,更没熟悉的班底。

按理说,市舶司应有得力吏员,可在这南洋前线,吏员几乎都是陈安军中旧人出身,真正能办事的更是握在他手里。换言之一一不经他手,杨生芳连关税的帐簿都翻不到。

而且杨生芳是山西乡试出身,文章字句自然漂亮,但治市舶非其所长。他来此之前,也知自己孤身赴任,不过是庙堂的一个探针。眼下听到陈安愿意“调人相助”,他微微躬身,语气恭谨:“多谢海寧郡王,还请殿下遣三五吏员,以便我等不至荒了朝廷的规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