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767章 768.阿术门前多故吏  鼙鼓揭天破宋来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最新网址:m.92yanqing.com

若果这些被张巡强制南迁的俘虏中,真有文学之土,考就考了。他们本身,就按照自述的四组清单来確定籍贯好了。特事特办,不必强制归入京兆籍。

有了张巡的令,赵孟就好办多了。率领一眾考官,躬身向张巡即拜之后,依次退出勤政殿,

前往贡院。

好了,各位锁院吧。

得到詔令,允许参加科举的河北降人,临时组织了一次发解试。已经年过四旬,但家业凋零,

两次被俘,先充乃顏粮台小吏,后充幽州降人牌子头的鲜于枢毫不犹豫的报了名。

幸而他被张巡迁来京兆,若是迁去江北扬州,时间更加匆忙。脱出营房之后,就得知礼部省试马上就要开始,考官等均已锁院,

也无有什么钱財的鲜于枢只得去求告受封国公的阿术,十几年前,鲜于枢的父亲曾经在扬州给阿术当粮官,乃是故更。

且其父歿於忽必烈的王事,这才使得彼时在河南粮站內充当小吏的鲜于枢混上了个小官,迁入大都。但运气真不好,进了大都的最后大多成了乃顏的俘虏。若是在外为官的,直接跟著阿术、松山降寧,这会儿县令都当上了。

阿术对鲜于枢毫无印象,但他在京兆没啥太大的实权,他的兵权全给好大儿卜怜吉列继承了。

卜怜吉列充官在侍卫亲军,还兼任宿卫,手下直接管著四个蒙古直呢。

是以阿术这个爹,只能够领著国公的俸禄,在京兆混吃等死。反正他也没啥太大的心气了,主要就是把受封蒙古国王的松山养大,便对得起成吉思汗和拖雷。

听到有人来拜见他,还是故吏,阿术本来准备给个三贯五贯的打发,结果一看名帖,字写得相当好。

这才命人把鲜于枢请了进来,敘了敘旧情。得知鲜于枢参加了军学內的发解试,现在还需要一点钱,留在京兆参加礼部省试。阿术便让鲜于枢直接住在自己家,又命人取了十两银给鲜于枢,叫鲜于枢好好参考。

虽然阿术本人没心气了,但不妨碍他为卜怜吉歹弄几个舞文弄墨的从吏啊。眼前这个鲜于枢既然是故吏之子,先天和阿术家亲密,正好收拢来用。

相比较於鲜于枢的落魄,张思明就轻鬆许多。因为他父祖一代迁居到了河南辉州,实际上这地方就是后世的辉县。张巡打进河北之后,收拢河北故元旧吏,登用北方士人。

张思明的叔叔投靠了张巡,於是原官照任。国家开科之后,张思明原本是不想来的。谁知先是听说姚燧被聘为太子张榕之师,后瞧见州县的抄报上写明河南、河北等路,定额录取三十名考生。

於是他就来了,整个辉县(谢光孙奉命撤併州县),最后就两人通过了发解试。一路南下,除了军队的经理人,只是少少的北方士人应考。左右一打听,河南可能真的只赴考数百人。

一面感嘆北方文风凋零,一面又暗暗欣喜,觉得自己这回稳了。

入得京兆就直接现场围观了寧初第一大案“哭庙案”,瞧见张巡对並非自己基本盘的江西、浙江和福建三省士人考生重拳出击。这令张思明对张巡的治政情形,颇为讶异。

按照他的想法,张巡能够著眼於拔擢北方士人,已经算很不错了。结果现在再看,那就是张巡一定要南北一碗水端平,完全不偏帮於南方士人。

颇有气相啊!

难怪这张二能够重夺中原,经略幽燕,单单说这份气度,一般的皇帝就没有。谁上台不是先紧著自己人用,等自己人吃得脑满肠肥,才会想著把汤汤水水的往外撒点。更有甚者,连汤水都不捨得往外撒呢。

电影《让子弹飞》的台词怎么说的?白的银子都散给了穷人,作孽。

既然是在河北,由著阿术率领向张巡投诚的,张思明拿著他叔叔的帖子,专门到阿术的门口来拜见。阿术见不见是一回事,他叔叔问候老平章的信得送到。

最近几天来拜见阿术的人不少,当然拜访姚燧的更多。毕竟姚燧是北方士人的代表,还是太子之师。单论未来前途,显然是姚燧更加高。现在亲近姚燧,等將来张榕继位,建立自己的班底,肯定会选用一部分和姚燧亲近的人才。

对於张思明的叔叔,阿术的印象更浅薄了,他率领带元文武官吏、兵马將校数千人降寧,哪里记得这么多。但毕竟人家是在任官吏,阿术还是分了片刻时间出来见面。

临出门,碰见鲜于枢,得知都是来参加今科大比的,二人便互通了姓名。还互相祝愿对方高中,蟾宫折桂。

既然都是阿术的故吏,还都是北人,又一道来参加科举。那理应好好地交际一番,於是二人便出门寻了处正店。

来考试的,肯定免不了討论考试的內容。赵孟等考官的姓名已经公布,所以自然有人去揣摩赵孟的文风。街面上甚至有人求购赵孟的墨宝,试图沾一沾文气。

瞎,这些乱七八糟的閒谈,令鲜于枢和张思明听之发笑。朝廷肯定要考时务策,不是打蒙古,

就是打蒙古,保不齐明年还是打蒙古。

谁叫海都是张巡如今的“一生之敌”呢。

论打蒙古,他们这些北方考生就很有心得了。考策论,其实张巡未必需要蹦出来一个全才,说什么方方面面都很懂的。

你能给我抚定內属蒙古,那你是人才。你有本事把粮食一站一站的送到捕鱼儿海,那你更是人才。问题大,但是著眼点小,有萤火虫一般的微光,教张巡看了,你就能高中。

都是在家读书的秀才,哪里能深通战略战术,为张巡献上破海都之策啊?你要说诸葛亮?那诸葛亮多少年才出一个。

二人正论著呢,就瞧见有一人给人引到楼上来。左右都在喊邓兄,似乎是熟人。听口音也知道是两浙一带的,別的什么,嘰里咕嚕的听不太清楚。但有一条,鲜于枢和张思明听明白了。

这个邓文原乃是今科主考赵孟的“畏友”,二人自年幼时便有交际。只不过赵孟投张巡投的早,把他老赵家几千名在院宗子一卖,现如今已经是翰林学士·知制浩了。

邓文原才应试,凭他和赵孟的亲交,今科一定能够高中。

而且邓文原本人,以及父祖,籍贯都在四川。不占用两浙本地的名额,又长期生活在两浙,难怪大伙儿对他非常友善了。

既知道他会中,又不和自己抢名额,这样的冷灶不烧,那简直没天理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