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往门边扛起短几小墩,推门而去。
罗店离莒县县城不远,南接彭城国,背靠泰山余脉,常有商贾四向而行,因此还算热闹。
等临街食铺卖出第一笼热腾腾的包子,王恆安的书信小摊已经在食铺边支了起来。
放榜在午后,他还有一个早晨接点生意,哪怕多赚几个铜板也能撑上几顿饱饭。
这些年他替人代写书信、抄撰书籍、甚至帮集市小贩理理糊涂帐,一分一厘地积攒著求学银钱。
每一文铜板都在心里过了秤,多少用於笔墨纸砚,多少能换几日口粮,多少得存下作去郡学的盘缠。
毕竟考上秀才后便要到郡中求学,所需钱財不是小数目,家族指望不上,这每一步都得靠自己精打细算。
何况,今日还有个大单已经约好,就等货主前来。
王恆安搓了搓手,等手暖和了些,便小心从书箱中拿出两本书册,都是《小然山经》,一本原本,一本抄本。
说来这经书也是古怪,道家经文王恆安也读过不少,却对此经闻所未闻。
经中內容也颇为怪异,不现义理,满篇晦涩皆为空想,以至王恆安抄录时,时常感觉身体有怪异感。
时而觉得自己是只狐狸,又时而觉得自己端坐云中,飘飘不知所归。
就在此时,街头一个瞎眼老道杵著木杖,穿街寻路而来。
王恆安迎了上去。
老道长须半白,身著旧衣,身材矮小,看著像个算命先生,背后却有一幡,上书:卜三爻何如行万里,求两卦怎胜步千山。
“道长,书已抄好。”
他撇了眼那幡,按下心思,將书往老道递去,又瞬间想起老道失明,顿觉失礼,一时有些为难。
老道也却不言语,精准接过书册,木杖一甩夹在身侧,手掌摸索著抄本上的文字。
似在通过触碰感受经文体悟,又似能体会到王恆安的书法深厚。
半晌,满意点了点头。
“字全无误,意已参半,好!端庄守礼,不欺瞽者,善!”
说著递来一个囊袋,银钱撞击声清晰可闻。
王恆安小心接过,不知老道失明,是如何识得字跡,貌似还能看透字跡中的感悟,又觉得银钱比说好的多了许多。
他心中一跳,面上却不动声色。
『这钱给多了!老道什么意思?这经书有问题?是酬劳?是封口?还是试探?』
他脑中瞬间闪过数个念头,赶忙开口:
“道长厚赐,学生愧领,只是……此经玄奥莫测,学生抄录时偶感心神摇动,如坠云雾,敢问道长,此经究竟源出何典?所载何道?学生愚钝,还望道长点拨一二。”
老道却岔开了话题:
“年不过十七,如此慧心,可有功名?”
“回道长,已为童生,今日放榜,或可得秀才。”
“或可?”
王恆安对著老道不解的神情,口中谦虚几句,心中却已肯定自己能中秀才了。
毕竟自他醒来,心神便有了一汪清泉荡漾,只要与人结下深缘,便能在泉中开出一朵莲苞。
莲苞似金似玉,色彩千层,共拢九层瓣,每对应一人,只要开一层,便能获得对应之人的一项特质能力。
而如今清泉中十数朵莲苞无风而盪,绽开的有两朵,一朵绽开两层,一朵绽开一层。
这让他获得了“体如意”、“通文晓意”与“倒头便睡”三种本事。
“体如意”令他身强体健,百病难侵,更对身体掌控入微,练就一手好书法。
“通文晓意”使他悟性非凡,学习事半功倍,辅以“倒头便睡”之能,即便日日苦读至深夜,翌日依旧精神奕奕。
三年寒窗,他已是县学魁首,若连他都考不上秀才,莒县恐无人能中。
心中正琢磨著老道问这问题的用意,耳边突然传来老道的嘀咕:
“青云有路文章在,世事沧浪岂由人。”
还未等王恆安回过神,念叨完两句的老道杵起木仗,转身便融进人车渐丰的街道之间。
『什么意思,咒我?平白无故说这话……』
王恆安揣摩不透,又见老道眨眼间已无踪影,只好回到摊上。
小心数尽银钱装进书箱,心中打定主意,再遇到老道定然免费替他抄上一本经文。
因果因果,今日多拿了些银钱,总觉得烫手。
等装好银钱再抬头,一阵馥郁香气率先钻入鼻尖,往前一看,摊前却已经亭亭立位女子。
女子身段丰腴,一袭红衣勾勒曼妙曲线。浓密青丝挽成髮髻,素麵朝天却难掩娇美,细眉细眼自带几分天然媚意。唇边一颗小小朱痣,因紧张神情微微绷起,平添几许淒婉。
她一手提著个包裹,另一玉臂环在腰间,抱著只纹路黑黄的……虎仔?
“喵~”
哦!原来是只像虎仔的狸猫。
王恆安恍然间,不知为何对女子感到有些熟悉,连忙起身行礼,对上红衣女子略显焦急的眼神:
“写信抄书皆可,不知可有能帮姑娘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