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09章 暗流涌动  大明王朝1424:夺舍明仁宗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最新网址:m.92yanqing.com

顾顺妃与王淑妃一同搬进了修葺一新的延禧宫,后宫因这两位新人的加入愈发热闹起来。赵贵妃依旧陪皇帝在御园赏、晚间侍寢,用成熟风韵安抚皇帝的心;顾顺妃则常在书房为皇帝弹琴助兴,一曲《平沙落雁》弹得行云流水,偶尔还与皇帝唱和诗词,平添几分雅致;王淑妃最是好动,每日清晨便拉著朱高炽去西苑打马球,她骑在马上身姿矫健,笑声清脆,让皇帝仿佛也年轻了几岁。三人各有分工,將朱高炽的日常安排得满满当当,哄得他眉开眼笑,常对近侍感嘆:“如今才知天伦之乐,往日真是白活了。”

新妃爭宠的势头初显,赵贵妃的宫人们却悄悄慌了神。她们看著顾顺妃凭才情得宠,王淑妃靠活泼討喜,再看看自家主子已过而立之年,难免担心:“贵妃娘娘,这两个小姑娘年轻貌美,万一皇上移情別恋,咱们可怎么办?”有人甚至提议暗中使些手段,给新妃的宫人设绊子。

赵贵妃却异常冷静,她坐在梳妆檯前,由宫女为她梳理长发,嘴角勾起一抹淡然的笑:“你们都慌什么?”她转头看向心腹宫女,语气篤定,“皇上年近六旬,早已没了生育之力,这后宫之中,唯有我儿瞻崅是他最小的皇子,將来总要封王开府。有这层根基在,谁也动摇不了我的位置。”她顿了顿,眼神锐利起来,“这便是最大的本钱,比年轻貌美管用得多。”

隨后,她再三叮嘱宫人道:“往后都给我安分些,千万不要挖空心思与顺妃、淑妃的宫人较量。她们送点心,咱们就回赠布料;她们邀宠,咱们就做好本分。谁要是敢私下惹事,休怪我不客气。”宫人们虽仍有顾虑,却也知道贵妃心思縝密,只得乖乖应下。

日常相处中,赵贵妃对顾、王二人態度亲和得不像话。顾顺妃献上新谱的曲子,她会笑著夸讚“妹妹好才情”;王淑妃打马球贏了皇帝,她会亲自递上茶水,打趣“妹妹身手真好”。更难得的是,她竟主动將皇帝“让”给两位新妃侍寢,有时朱高炽晚间犹豫不定,她还会笑著推他一把:“皇上快去看看顺妃吧,她新学了支舞曲呢。”或是“淑妃今日燉了燕窝,皇上该去尝尝鲜”。

这般毫无妒意的姿態,反而让朱高炽觉得她“贤良大度”。他本就担心后宫爭风吃醋惹出是非,见赵贵妃如此懂事,对她愈发信任,常对人说:“贵妃识大体,是朕的贤內助。”

可新鲜感终究短暂。朱高炽与顾顺妃共度春宵,虽能赏诗听曲,却觉得她过於羞涩拘谨,少了几分情趣;与王淑妃相处,虽能感受活泼朝气,却发现小姑娘阅歷太浅,难以说上贴心话。几番比较下来,他反而愈发觉得赵贵妃的好——她的成熟风韵是岁月沉淀的温柔,她的身姿婀娜藏著恰到好处的风情,尤其是床笫间的承欢尽兴,更是两位新妃难以比擬的周到。

没过多久,朱高炽便又重新依赖上赵贵妃,多数夜晚仍宿在她的寢宫。有时顾、王二人前来请安,他还会拉著赵贵妃的手笑道:“还是贵妃最懂朕的心思。”赵贵妃则顺势依偎在他身边,笑得温婉得体,眼底却闪过一丝瞭然——这场没有硝烟的后宫之爭,她早已稳操胜券。延禧宫的热闹依旧,只是明眼人都看得出,后宫的重心,终究还在这位看似不爭不抢的贵妃身上。

隨著朱高炽渐渐疏於朝政,朝中文武官员纷纷开始为新皇登基后的自身利益盘算。

太子朱瞻基的东宫派系是其坚定的支持者。英国公张辅作为朝中重臣,手握兵权,在军中威望颇高,他与兵部侍郎于谦等人暗中行动,致力於巩固兵权,清理军中那些可能对太子不利的异己力量,试图对军队施加全面的控制权和影响力。他们明白,军队是政权稳定的重要保障,只要掌握了军队,就能在未来的政治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以杨士奇为首的文官集团高层官员同样站在太子一边。杨士奇作为內阁首辅,深知权力的重要性,他利用“內阁扩大会议”这一机制,拉拢各省的地方代表,不断扩大会议的影响力。同时,他还將那些忠於太子的官员安排到重要岗位上,逐步构建起一个以太子为核心的文官势力网络。在他看来,只有太子顺利登基,他们这些文官集团才能继续保持现有的地位和权力,並进一步实现政治抱负。

然而,並非所有官员都將宝押在太子身上。一些仕途不顺的投机官员,如户部主事、工部员外郎等,他们不甘心就此沉沦,便开始私下尝试接触朱高炽的其他儿子。这些官员心中怀著一丝侥倖,盘算著是否能在新的朝代、新的变局中找到机会,分得一杯羹。他们认为,如果能够扶持一位新的皇子上位,那么自己就有可能成为新皇的亲信,从而飞黄腾达。

在这段时间里,朝堂表面上依旧呈现出“眾臣和谐”的景象,朝廷的各项事务也都在正常运转,没有出现明显的嫌隙。但实际上,官员们私下的聚会已经明显增多,书信的往来也变得频繁起来。各方势力都在暗中角力,试图在这场权力的博弈中占据上风。

锦衣卫和东厂作为皇帝的耳目,在这场政治斗爭中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锦衣卫由张武控制,而张武是当朝张皇后的亲弟弟,也是太子朱瞻基的舅舅,他自然是坚定地支持外甥上位。因此,锦衣卫在暗中也在为太子的利益服务,监视著那些可能对太子不利的人和事。

东厂的掌舵者是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淮,他此时的处境则非常纠结。一方面,他清楚太子朱瞻基的势力强大,未来登基的可能性极大,继续对太子保持忠诚或许是最明智的选择;另一方面,他又不能忽视皇帝的存在,毕竟皇帝目前仍然掌握著最高权力。在这种情况下,他的手下有人大胆提议,可以考虑浑水摸鱼,扶持一个傀儡上位,从而学习唐朝那群大宦官掌权。但这个想法被王淮严词拒绝。王淮深知,明朝的政治环境与唐朝不同,宦官想要掌权面临著诸多限制和风险,一旦失败,必將万劫不復。他不敢轻易冒险,只能在太子和皇帝之间小心翼翼地寻找平衡,等待著局势的进一步明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