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孙先生 明末岭南创业史
另有罗硬山,脾气刚硬得罪工头,遭排挤后只能在码头卖力气勉强餬口。
陈子壮站在一片稍显空旷之地,面对被孙先生悄然聚拢的几家匠人。
张家玉將沙贝所开条件再度说明:愿往者,发安家银,工钱按时足额,分配砖房,可垦菜地,更远离行会欺压。
匠人们一片沉默。
突然,王金声捶腿而起,豁出去般说道:“留在这横竖都是死!娃饿得声气都没了。老爷,小人王金声愿带一家五口跟您去沙贝,这条命,从此卖给沙贝了!”
罗硬山瞪著一双血丝眼,啐道:“干!老子早不是行会的狗了!在这饿死累死,不如搏他一把!行会?呸!怕他个卵!”
两人一带头,陆续有人应声。
然而並非所有匠人都如他们一般已是“自由身”。匠人赵老炉虽同样落魄,挣扎於难民棚区,其名籍却仍在行会册中,只是备受炉主打压。
孙先生暗中提醒:“老爷,这人名籍尚在,若要带走,纵是受排挤之员,按规矩也须行会点头『放籍』,否则后患不小。这『放籍』一事,怕得费些银钱周旋。”
张家玉心下瞭然,携足银票,再访铁行会馆。经孙先生打点,见到一位执掌匠籍事务的管事。
於偏厅暗处,张家玉不动声色地將一叠银票塞入对方手中。
那管事指间一捻,顿时堆起笑容:“哎哟,翰林公真是体恤下情、菩萨心肠啊!给这些穷汉寻条活路,会馆自然成全!”他拉长语调,却又压低声音:“不过嘛,下不为例。规矩,终究是规矩。”
他嘴上说著规矩,袖中银票却已利落收下,算是默许放人。
最终,一支小小队伍集结而成。
陈子壮一行人,共募得匠人五名,携家眷十余口,总计二十余人。眾人背著简陋行囊,其中除了破旧衣物,便是视若珍宝的铁锤、钳子等工具。
……
为安置这些匠户,陈运包下客栈整个后院,让赵老炉、王金声等五户匠人及其家眷得以暂歇。
热腾腾的糙米饭、简单的菜汤,几件凑来的乾净旧衣,对这些久经苦难之人而言,已是久违的温暖。
赵老炉手捧热碗,微微发抖,老泪纵横,向陈子壮深深一揖:“老爷活命之恩,如同再造。老汉这身骨头,从今往后就是沙贝的了!只要有一口气,绝不敢怠慢!”
王金声、罗硬山等人也纷纷放下碗筷,激动称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