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三件大事 1981:云边农家小院
角落用木棒搭建了一个悬空台子,上面放著几袋粮食,有少量麦子和稻穀,剩下的全是玉米。
还有几百斤红薯和几百斤土豆存放在地窖里,这些粮食就是汪承平两口子分到的口粮和种子了。
几件老旧的农具靠墙放著,再也没有其它值钱的东西。
真应了那句话:吃的在肚里,穿的在身上。
汪承平和苏小雅虽然刚结婚,却穿著补丁摞补丁的衣服,连换洗的都没有,可见有多穷困。
汪承平穿好衣服,把地上的草鞋套到脚上,沉吟说道:“上午咱们去砍搭建瓜架的竹竿。”
“下午一起去趟公社,要不买成衣,要不高价买些布做衣服,特別是你,总要有换洗的。”
幸好如今的天气比较炎热。
两口子每天晚上都会提前准备好水,在房里把衣服搓洗一遍,第二天就能穿,不然日子没法过。
“不用,钱留著应急。”苏小雅摇头道。
汪承平伸手捧著她的俏脸,严肃道:“我是在做决定,不是跟你商量。”
“总共就只80块钱,大手大脚不过日子了啊?”苏小雅噘了噘嘴,把他的手轻轻扒拉开。
这些钱昨天刚分到手,汪承平就去买了新毛巾、牙刷牙膏、肥皂、卫生纸回来用,真是穷讲究!
汪承平笑呵呵道:“咱们还年轻,钱了再慢慢挣嘛,但卫生要搞好,不能邋里邋遢。”
“我看啊,你上辈子肯定是大富人家的少爷,嘻嘻……”苏小雅忍不住笑。
说笑间,外面的吵架声和哭闹声不知何时停下了,两人提著昨晚洗衣服的水一前一后出了房间。
汪承平家共四间房。
除了堂屋外,其它三间房都一分为二隔了墙,分成了六小间。
汪承平四兄弟每人一间,父母一间,还有间厨房。
家里人口不少,父亲汪大钧和母亲赵兰都才五十出头,身体硬朗,正是奋斗的年纪。
爷爷汪志远和奶奶周氏也还健在,都七十多岁,住在大伯家,耕地砍柴餵猪一刻也閒不下来。
大姐叫汪承慧,32岁,中专师范毕业后,嫁到了县城,是姐弟中最有出息的。
大哥汪承浩,29岁,娶妻李念珍,有两儿一女,分別叫汪凌飞、汪凌瑞和汪凌朵。
二哥汪承明,26岁,娶妻孙小芳,有一儿一女,分別叫汪凌鸿和汪凌琴。
四弟汪承康,21岁,娶妻钱代真。
钱代真和苏小雅一样,也是扯证分田,直接嫁过来的。
堂屋里没人,苏小雅小声蛐蛐:“他们一大早闹腾,这会儿不会回房睡回笼觉去了吧?”
“不会,应该在厨房做饭。”汪承平摇头回道。
来到院坝里,就见汪凌朵和汪凌琴一个在奶奶怀里哽咽,一个在爷爷怀里撒娇。
这俩孩子差不多大,都三岁多,长的很瘦,蓬头垢面,赤著脚板。
其他大些的孩子不见身影,应该跟著大人趁著早上天气凉快,出去干活了。
晨雾翻滚,大坪村,枕著青山,偎著碧水,在晨光中甦醒。
此起彼伏的鸡鸣与鸟啼声交织成乡间晨曲,炊烟裹挟著柴火的芬芳,在微凉的空气里氤氳开来。
厨房里,大嫂二嫂冷著脸,一人占了一个锅,正在煮红薯糊糊。
分家前,一大家人在一起吃饭,分家后,就要错开时间吃了。
锅碗瓢盆没有分,今后也不会分,留著给父母用,谁想搬出去单过,就自己置办家当。
六只母鸡也没分,不过赵兰说好了,明年开春后会孵几窝小鸡,每家送一些。
还有两头大小差不多,大约一百五十斤左右重的猪,按照规定卖一头杀一头。
卖猪的钱分成五份,父母和四兄弟各一份,肉也一样,但猪头不算在內,要留给父母。
ps:追读很重要,非常重要,拜託大家每天抽点空追读一下,拜託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