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人才 在线等,穿成崇禎之后该怎么办
“另外,李爱卿,朕问你,我大明如今最缺的是什么样的人才?”
李邦华闻言一愣,他没想到皇帝会问出这个问题。
沉思片刻,李邦华小心翼翼地回答:“回陛下,我大明幅员辽阔,所需人才自然是多多益善。若论最缺,臣以为,当是德才兼备、忠君爱国之栋樑。”
“德才兼备,忠君爱国。”赵宸重复了一遍这八个字,脸上却露出一丝意味难明的笑容,“说得好。可朕看如今这朝堂之上,满口圣贤之言,自詡德才兼备者不在少数,但国难当头之时,又有几人能真正为国分忧?魏藻德之流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吗?”
李邦华的额头上渗出了一层细密的汗珠。
赵宸踱步到李邦华面前,目光灼灼地看著他:“李爱卿,朕要的,不是只会引经据典、空谈心性的腐儒。朕要的,是能为朕丈量田亩、兴修水利、发展工商、操练兵马的实干之臣!你明白吗?”
“臣......臣明白。”李邦华的声音有些乾涩。
“光明白还不够。”赵宸转过身,重新看向那副巨大的舆图,“朕要彻底改变我大明的取士之法。从下次一科考开始,朕要推行『文实二科』。”
“文实二科?”李邦华的瞳孔猛地一缩,此前赵宸就曾提到过,不过当初碍於战事吃紧,所以才暂时搁置。
这下天下安定,赵宸也有时间来著手这些事。
“不错。”赵宸的声音斩钉截铁,“文科,依旧考四书五经,但经义只占五成,另外五成,要考算学、格物、律法、策论!朕要的,是通晓古今、知晓时务的治国之才。”
“而实科,”赵宸顿了顿,语气变得更加郑重,“则专考农、工、商、军、医等实用之学。凡有一技之长者,无论出身,皆可通过实科入仕为官,为我大明效力!”
李邦华脸上满是震惊和不敢置信的神色。
“陛下!”李邦华的声音都在发抖,“科举乃国之根本,取士之法,乃是太祖皇帝亲定,百年来未曾有变。若骤然改制,恐......恐会寒了天下读书人的心,动摇国本啊!”
“国本?”赵宸冷笑一声,转过头,目光锐利如刀,“李爱卿,你告诉朕,什么是国本?是那些只会空谈误国,甚至卖主求荣的所谓读书人,还是天下亿万嗷嗷待哺的百姓?是祖宗之法重要,还是大明的江山社稷重要?”
【来了来了!经典选择题,主播这波压力给满了!】
【这老头就是太保守,不过也能理解,毕竟在他那个年代,这就是天大的事了。】
【主播赶紧教育他!告诉他什么叫生產力决定上层建筑!】
赵宸看著眼前这位忠心耿耿,却思想有些僵化的老臣,知道必须给他下一剂猛药。
“李爱卿”赵宸的语气缓和了一些,“朕明白你的担忧。”
李邦华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点了点头。
“但你想过没有,”赵宸继续说道,“我大明为何会糜烂至此?就是因为我们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这些所谓的读书人身上。他们高高在上,不事生產,不问民生。结果要么变成了只会咬文嚼字的废物,要么就变成了搜刮民脂民膏的蛀虫!”
“看看宋应星,看看张若谷,这些真正能为国为民做实事的人,却因为不通八股,不善钻营,而被埋没於乡野。这难道就是我大明的幸事吗?”
李邦华的嘴唇动了动,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皇帝说的,句句都是事实,让他无法反驳。
“朕推行文实二科,並非是要废黜儒学,而是要让儒学回归其本源——经世致用!朕要让天下的读书人都明白一个道理,读书,不是为了做官享福,而是为了让这个国家变得更好,让天下的百姓能过上好日子!”
赵宸看著李邦华:“李爱卿,此事关乎大明未来百年国运,阻力之大,朕心知肚明。朕需要一个德高望重,又能理解朕苦心的人来主持此事。满朝文武,朕思来想去,唯有你,能担此重任。”
这番推心置腹的话,终於彻底说服了李邦华。
看著这位帝王眼中那份不容置疑的决心和对未来的期盼,李邦华已经没有了任何拒绝的理由。
“陛下......”李邦华的声音有些哽咽,他缓缓地跪倒在地,重重地磕了一个头,“老臣,明白了。老臣愿为陛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赵宸满意地点了点头,亲自將他扶了起来。
“好,有爱卿此言,朕心甚慰。”
赵宸知道,说服了李邦华,这第一步就算是成功了。
但接下来,才是真正的硬仗。
“此事还未完。”赵宸继续说道,“凡通过文实二科考中者,无论是谁,皆不可立刻授官。”
“不授官?”李邦华又愣住了。
“不错。”赵宸的眼中闪过一丝精光,“朕要在京师再成立一座『政学院』。凡科举中第者,无论文科实科,皆需入院修习一年。学习的內容,便是朕亲自编纂的教材,涉及政务、民生、军略、律法等各个方面。”
“只有在政学院修习合格,真正明白了何为『为官之道』,何为『为民之心』,方可外放为官!”
皇帝这是要將所有新晋官员的选拔、培养、任命之权,牢牢地抓在自己的手里!
“老臣,遵旨!”李邦华再次叩首,这一次,是心悦诚服。
“好。”赵宸点了点头,“你即刻回宣传司,將此事草擬成文,刊登在明日的《大明日报》头版头条!朕要让全天下的人都知道此事!”
......
第二日,《大明日报》刊登,瞬间激起一阵討论。
“听说了吗?皇上要改科举了!”
“什么?怎么改?”
“说是要分成文科和实科,种地的、打铁的,只要有本事,都能当官了!”
“真的假的?那我们这些读书人怎么办?”
“不止呢!听说考上了还不能马上当官,得先去一个叫什么『政学院』的地方念一年书,皇上亲自教!”
消息一出,整个京城都炸开了锅。
平民百姓大多是看个热闹,觉得新奇。那些有一技之长的工匠、农人,则是个个喜出望外,奔走相告,感觉自己终於有了出头之日。
而反应最激烈的,自然是那些自詡为天之骄子的读书人。
一时间,京城的各大书院、酒楼、茶馆,到处都是议论纷纷的学子。
有人拍案叫好,认为这是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圣明之举。
但更多的人,则是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慌和愤怒。
“荒唐!简直是荒唐!”
“圣贤之学,岂能与工匠之术相提並论?此乃斯文扫地,国將不国啊!”
而在这些声音之中,最为愤怒的,莫过於翰林院的那群官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