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开局爆出屠龙术!李世民惊呆了! 穷养民间十五年,李世民曝光我太子身份
大唐。
武德三年,秦王妃长孙氏为秦王李世民生下第二子,取名为李逸。
然,李逸刚一出生,便突发重疾。
秦王李世民请来药王孙思邈,依然无力回天。
走投无路之下,李世民向相术大师袁天罡求助。
袁天罡观李逸面相,声称其命中有此大劫,需要隱姓埋名在民间穷养十五年。
並且,在十五年之期未满之前,母子不能相见。
而李世民作为父亲,虽然能与李逸见面,但不能相认,如此方能让李逸度过此大劫。
別无他法的情况下,李世民接受了袁天罡的方法。
他封锁李逸相关信息,將李逸隱秘安置在民间,並对外宣布李逸病重不治而亡。
而离开秦王府后,李逸果然转危为安。
由此,李世民坚信袁天罡的说法。
时间转瞬即逝,很快来到了贞观九年。
距离十五年之期,只差三个月。
这一日。
李世民生出探望李逸的心思,便在百骑的暗中护卫下,乔装打扮离开了皇宫。
……
与此同时。
长安,长兴坊。
李逸看著家徒四壁的李府,满眼都是忧伤。
家人们,谁懂啊?
他一个2025年的文化公司总裁,三十五岁就財富自由的单身贵族,居然穿越了古代一个猝死的人身上。
如果有得选,要从丰富多彩的现代社会来到枯燥乏味的古代,就算让他当皇子,他也不干!
当然如果是穿越当皇帝,那就另说了。
一炷香之后,李逸接受完前身的记忆,得到了一个好消息与一个坏消息。
好消息是他身在大唐贞观这个古代盛世,而且还是贞观九年这个大唐上升时间段。
坏消息是前身的身世太差。
前身这个人,可以用八个字总结:父母早亡,穷鬼一个。
能安稳活到他穿越而来之前,是因为一个名为秦天策的人一直在接济他。
这个秦天策,隔三岔五就会给前身送来米粮肉食,有时还会给前身一点钱財。
虽然不足以让前身过上富足的生活,但也能勉强活著。
至於秦天策为什么要这么照顾李逸,根据前身的记忆,是因为其与李逸早逝的父母是至交好友。
故而李逸父母在过世之前,拜託秦天策代为照顾李逸。
对这种说法,李逸没有怀疑。
古人重诺,这种事倒也不稀奇。
就在此时。
化名秦天策的李世民,拎著一些吃食,从外面打开李府的门,踱步走了进来。
看到李世民,李逸快步迎了上去:
“秦叔,你来了。”
“咦,秦叔你是遇上什么烦心事吗?”
看著脸色略微有些阴沉的李世民,李逸关切地问道。
从前身的记忆中,这是前身最信任的人,没有之一。
现在他顶替了前身的身份,自然要表现出对秦天策的关心。
李世民一边將手中拎的吃食放在桌上,一边开口回道:
“是今年的科举考试出现了舞弊的情况,连科举考试都敢舞弊,那些人真是狗胆包天!”
儘管在宫中的时候,他已经下旨要严惩参与科举舞弊的人,但此时再度提及此事,他依旧是余怒未消。
知道缘由之后,李逸隨口说道:
“就这事啊,很正常,不是什么大事情,秦叔不必为此生气。”
他这么说,一方面是安慰秦天策,另一方面確实也是这么想的。
从古代的科考,到后世的高考,考试作弊这事,几千年都禁止不了,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
並且,唐初的科考制度,粗糙得很,可钻的空子太多了,没人作弊才奇怪。
看著对科举舞弊一事丝毫不在意的李逸,李世民的眉头微皱。
他觉得李逸不明白科举对朝廷的重要性,眼光见识有些不足。
但很快,他眉头便舒展开来,李逸毕竟只是一个十五岁的少年,又一直被穷养在民间,眼光见识不高很正常。
不过,身为大唐皇子,必须要学会站在更高层面去看待问题。
心思电转,李世民决定藉机教导李逸。
“你不懂,科举可並不是小事,它对很重要,科举能……”
“知道知道,不就是陛下想通过科举取士选拔寒门人才,並以此打压门阀士族吗,这有什么不懂的。”
李逸打断了李世民的话,轻描淡写地说道。
闻言,李世民愣住了。
李逸竟然能一语中的,这让他很是震惊。
不过,既然李逸看得如此清楚,那怎么还会认为科举舞弊不是大事呢?
此时,李世民心中已经没有要教导李逸的意思了,反而是被勾起了好奇。
“既然你知道科举的重要作用,那怎么还说科举舞弊是小事呢?”
李世民开口问道。
李逸见李世民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便开口解释了一句:
“因为咱们大唐现在的科举制度,完全打击不了门阀士族,陛下的期盼註定会落空。”
“这怎么可能?”
听到李逸的话,李世民本能地反驳道。
他对科举寄予厚望,认为科举是他用来打击门阀士族的强有力武器。
在他看来,科举能够以公平考试的方式,从寒门及平民中选拔官员。
而这些非门阀士族出身的官员,將会得到他的支持,成为与门阀士族对抗的朝堂力量。
听到李世民的质疑,李逸笑了笑,回道:
“好吧,那我严谨点说,不是完全打击不了门阀士族,只能说,有点作用,但不多。”
这话,李逸还真不是胡说。
穿越前,他曾在网上与人深入辩论过这个问题,还查了不少资料。
不少人认为科举制度严重打击了门阀士族,是寒门逆袭的“通天梯”。
但事实上,並非如此。
终唐一朝,科举制度对门阀士族的打击是极其有限的,从头到尾都將没有撼动门阀世家的根基。
根据后世龙国史学家的统计,在唐朝289年的时间中,一共录取了大约7000多名进士,其中出身门阀士族的比例,占到80%左右。
而在这80%之中,有一半来自十个最显赫的门阀世家。
比如,据《隋唐史》的记载,整个唐朝,出了三百六十九个宰相,而仅出自博陵崔氏的,就有二十七人。
回想著这些他穿越前搜集的资料数据,李逸在心中感慨了一句:
“真正解决问题的,还得是冲天大將军的物理超度!解决不了问题,那就解决製造问题的人!”
李逸知道的这些未来史实,李世民自然是不可能知道。
所以,他质疑的態度依旧没有改变。
“你年纪还小,看不到科举的长远作用。”
李世民开口对李逸说道。
他觉得,李逸虽然看明白了他举办科举的目的,但还是对科举制度了解不够,认知不深,所以才会轻视大唐的科举制度。
闻言,李逸笑了笑:
“秦叔,有才不在年高,无才空活百岁。”
“咱们大唐的科举制度,在我看来缺陷很多,所以根本起不到打击门阀士族的作用。”
听见这话,李世民饶有兴致地回道:
“你具体说说。”
虽然他此时不觉得李逸能说出什么高深的见解,但他很好奇李逸口中的大唐科举制度缺陷是什么?
看见李世民非要把这个问题追问到底,李逸也谈兴大发。
“既然秦叔你感兴趣,那我就好好给你说道说道。”
“咱们大唐的科举制度,存在先天不足。”
听到李逸指出的大唐科举制度第一个缺陷,李世民愣了一下:
“这是何意?”
李逸没有直接解答李世民的疑问,而是向他提出了一个新问题:
“秦叔,咱们大唐的科举,每年最多录取二、三十人,但你知道大唐一共有多少官员吗?”
“大约1万八千人。”
李世民不假思索地回道。
“咦,秦叔你怎么知道得如此清楚?”
李逸心中颇为诧异。
他在后世穿越前,查过这个数据,所以知道。
但根据前身的记忆,秦天策就是个普通人,怎么会对朝廷官员总数如此清楚?
看见李逸脸露惊讶之色,李世民心中咯噔一下,但脸上没有露出丝毫异样。
“有一次在酒馆听人说的,也不知道准不准確。”
李世民很快编了一个答案。
“是准確的。”
李逸没有纠结这件事,而是肯定了李世民的答案。
接著,李逸继续说道:
“所以,问题就来了,一万八千名官员之中,出身门阀世家的,至少得占六成以上。”
“並且,官职越高,出身门阀世家的人就越多,非门阀世家出身的官员大多只能在地方当小官。”
“这种情况下,每年录取二,三十个进士,就算全部是非门阀世家出身,又能起什么作用?”
“录取人数过少,跟不上朝廷官员的更换速度,所以科举无法取代门荫入仕,成为朝廷选官的主要制度。”
“这,就是科举制度的先天不足!”
说到这里,李逸忍不住摇了摇头。
他想到了宋朝的科举。
相比唐朝289年总共只录取7000多进士,北宋167年的时间,录取的进士人数就接近4万人。
两者的差距之大,是显而易见的。
所以,科举能在宋朝成为朝廷的重要选官制度,而在唐朝不能。
看著侃侃而谈的李逸,李世民眼中满是震惊之色。
他真是没想到,李逸居然能有理有据、条理清晰地说出这样一番道理出来。
並且认真思索片刻之后,李世民认可了李逸的分析。
“照你这么说,是不是只要增加每年科举的录取人数就可以了呢?”
李世民很认真地开口问道。
李逸摇了摇头,说道:
“当然不是。”
“增加科举名额只是必要条件,並不是充分条件。”
李世民眉头微皱,他不明白李逸这个回答的具体意思。
作为手握至高权力的大唐之主,这种跟不上李逸思路的感觉,让他略微感觉有些不舒服。
不等他开口询问,李逸便已经自己开口了。
“现在的科举制度,就是一场不公平的游戏。”
“不解决公平问题就增加科举人数,最终得利的,依旧会是门阀士族。”
“不公平在何处?”
李世民讶然问道。
在他看来,在没人作弊的情况下,所有学子都是参加统一考试,这是很公平的。
面对李世民的疑问,李逸缓缓开口解释道:
“首先,允许『公荐』,就是本朝科举制度最直接的不公平。”
“因为『公荐』的存在,往往尚未开考,录取的名单及名次就已经预定下来,考试就变成了走过场。”
听到这里,李世民开口辩解道:
“通过『公荐』,朝廷还是获得了不少有用之才的。”
“秦叔你说得没错,『公荐』的確有其积极作用。”
李逸对李世民的说法表示了赞同,但紧接著便话风一转:
“然而,其带来的负面影响更大。”
“『公荐』能不能选拔出人才,取决於有公荐能力的台阁近臣的个人眼光与品德。”
“人心难测,这是不可控的。”
“只有制度公平与规则公平,才能带来最大的公平!”
“破坏了制度公平与规则公平,就相当於是破坏了科举制度的基石。”
李逸脸色一正,语气变得认真无比。
而李世民听到这里,瞬间心头一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