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李逸论大唐对外大战略,指出真正大敌! 穷养民间十五年,李世民曝光我太子身份
为李逸开门的,是程瑶。
“李大哥,快请进。”
一看见李逸,程瑶的脸上便浮现出了笑容。
自从听说李逸要来她家做客之后,她就一直盼望著这一天的到来。
李逸走入门中,並顺手將手中的一个长条盒子递给了程瑶。
“程姑娘,上次听你说爱吃甜食,这是我做的冰葫芦,送给你。”
“谢谢李大哥。”
程瑶接过长条盒子,心中惊喜无比。
然后,她迫不及待地打开了盒子。
“好漂亮的冰葫芦!”
看著盒子中的冰葫芦,程瑶双眼放光。
只看这冰葫芦的外形,她便觉得肯定很好吃。
要不是顾忌李逸在场,她要保持形象,不想给李逸留下馋嘴的印象,她肯定会马上取出一颗冰葫芦品尝。
关上盒子,程瑶带著李逸,来到了程府的厅堂。
“阿耶,李大哥来了。”
一进入厅堂,程瑶便开口对一位身形魁梧的男子喊道。
李逸一听程瑶这话,便知道这个男子便是宿国公程知节。
“李逸,拜见宿国公。”
李逸迈步上前,朝著程知节不亢不卑的行了一礼。
“李小郎君不必多礼,快请坐。”
程知节看著李逸,眼中闪过一丝讚赏之色。
他在李逸的身上,完全没有看到民间少年的侷促不堪,反而是在言行之间,显现出郎朗大方的姿態。
並且,李逸给他的感觉,完全不像是一个十五岁的少年,没有丝毫青涩,反而是有一股歷经世事的沉稳之气。
“看来,大郎的眼光没错,此子確实不一般。”
程知节对李逸的第一印象很好。
待李逸坐下后,程知节又开口说道:
“小郎君在东市救了我家六郎一命,此恩,我铭记於心。”
“今日邀请小郎君来家中做客,主要也是为了答谢小郎君对六郎的救命之恩。”
“宿国公言重了,不过是小事而已,不足掛齿。”
李逸很客气地回道。
接著,他將手中的两坛酒递给程知节。
“我听程大哥说,宿国公喜好饮酒,我亲手酿造了两坛酒送与宿国公,还望不要嫌弃。”
“小郎君还会酿酒?”
程知节讶然问道。
李逸点了点头,毫不谦虚地回道:
“何止是会,我酿造的这酒,世上独有,远胜其余所有的酒,包管宿国公喝了之后,再不想喝別的酒。”
“哈哈哈,听小郎君这么说,那今日我一定要尝尝。”
程知节笑著回道。
听李逸这么一说,他还真对李逸这两坛酒產生了浓厚的兴趣。
便在此时。
程处默脸带喜悦之色,从门外走了进来。
与李逸打过招呼之后,他开口对程知节说道:
“阿耶,好消息啊,刚刚我在宫中当值的时候,听到有捷报传入宫中,说卫国公率领我大唐大军击败吐谷浑,並收服吐谷浑为属国。”
“哈哈哈,確实是个好消息!我大唐就是威武无敌!”
程知节大笑出声。
另一边,李逸听到这个消息,却並无多少喜色。
他读过唐史,对这一段歷史,也算是了解。
从后续的歷史发展来看,贞观九年唐军大破吐谷浑这事,对大唐来说,並非全都是好事。
这一战虽然让大唐在西北各部族面前树立了威信,但是却给了吐蕃一个天赐的发展良机。
而吐蕃也是抓住了这个机会,在日后发展成为了一个强盛的王朝,並对大唐造成了巨大麻烦。
沉吟片刻,李逸觉得自己既然穿越到大唐,也算是大唐人了,有机会的话,可以提醒一下朝堂。
眼下,就是一个机会,他可以通过程知节的口,把此事告诉当今天子李世民。
念及於此,李逸缓缓开口道:
“確实是好消息,但放长远来看,对大唐不见得是好事。”
听到这话,程知节与程处默都愣住了。
“不见得是好事,那就是坏事了咯?”
大唐对外战事取得大捷,还收服了一个新的藩属国,这怎么会不是好事呢?
程知节父子二人很不理解。
“李兄弟,你此话怎讲?”
程处默开口问道。
李逸没有直接解答程处默的问题,而是开口问道:
“宿国公、程大哥,你们可知道吐蕃?”
“我知道,好像是一个大唐西边的小国来著。”
程知节开口回道。
要是李逸早几年问,他还真不知道这么个地方。
不过去年,吐蕃首次派遣使者来到长安拜见大唐天子,並在朝堂上向大唐天子略微介绍了一些吐蕃的情况。
当时,他刚好就在朝堂上,所以也听到了这些內容。
並且,在去年年末,他还知道,一个名为禄东赞的吐蕃人,自称是吐蕃所谓的大论,相当於大唐的宰相,带著使团再次来到长安,代表吐蕃之主求娶大唐公主为妻。
然后,经过陛下与大臣们的一番商议,直接拒绝了吐蕃的请求。
原因很简单,大家都觉得吐蕃太弱,不配与大唐联姻。
这件事当时在长安一度成为热门话题,也让吐蕃这个小国家的名字被长安百姓得知。
不过,李逸此时突然提吐蕃干什么?
程知节更加疑惑不解了。
这时,李逸开口解答了他的疑惑。
“吐蕃这个国家,野心可不小,其位於大唐与吐谷浑之间,一直图谋著向外发展。”
“原本吐谷浑的实力强於吐蕃,能够压制住吐蕃。”
“不过,这一次吐谷浑被我大唐重创,日后再也无力遏制吐蕃的发展壮大了。”
李逸並没有夸大事实。
根据他记忆中的史实,这一战之后,吐蕃不但趁机侵吞了吐谷浑的很多地盘人口,而且还开始染指吐谷浑的內政,挑起內斗,不断削弱吐谷浑的实力。
最终在唐高宗时期,吐蕃一举吞併了整个吐谷浑。
想到这里,李逸不禁感慨了一句:
“未来的大唐,要多一个比突厥还要更难缠的敌人了。”
闻言,程知节本能地反驳道:
“这怎么可能?”
“吐蕃就是一个小部落而已,怎会比突厥的威胁更大?”
紧接著,程处默也开口附和了程知节的意见。
对於两人的质疑,李逸並不觉得奇怪。
在这个时期,吐蕃在大唐眼中,就是个不入流的势力,不值得重视。
除了李逸这个穿越者,谁能想到吐蕃在日后会成为与大唐相斗两百年,並两次攻破长安的强大王朝?
在心中感慨一番之后,李逸开口解释道:
“宿国公、程大哥,你们太小瞧吐蕃了。”
“吐蕃以前的確是小部落,不过今日不同往日,吐蕃已经统一了青藏高原。”
“並且与突厥相比,吐蕃有独特的优势。”
“那便是:突厥是纯粹的游牧文明,而吐蕃是一个披著游牧文明外衣的农耕文明。”
“这让吐蕃的潜力远胜於突厥!”
听到李逸这一番话,程知节与程处默一脸茫然:
这是什么意思?
什么叫纯粹的游牧文明?什么又叫披著游牧文明外衣的农耕文明?两者有什么区別吗?
这样的说法,他们两人从未听过的。
並且,他们也无法理解其中的意思。
剎那间,李逸的形象,在两人心中突然变得有些高深莫测起来。
“李小郎君,能具体说说吗?”
程知节开口问道。
李逸微微頜首,开口道:
“像匈奴、突厥这样的,就属於纯游牧文明政权,这样的政权,存在三大无可逃避的天然劣势。”
“其一、缺乏生產能力,国家经济极度依赖掠夺收益。”
“其二、经济的极度单一性,导致国家抗灾能力极差。”
“其三、游牧的生活方式,导致天然具有不团结基因。”
“故而,这些政权的爆发力很强,能强盛一时,但与属於农耕文明的中原政权相比,缺乏持续能力与韧性。”
“看看汉朝,立国之初弱於匈奴,但到了汉武帝时期,就能横扫匈奴。”
“再看本朝,起初也弱於突厥,但现在东突厥已经被灭。”
“这就是农耕文明对游牧文明的优势。”
“而吐蕃的內核是农耕文明,外层是游牧文明,可以说是兼有游牧文明的爆发力与农耕文明的韧性。”
“这样的政权,一旦发展起壮大起来,是极其难缠的。”
“最直观的例子就是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处北方的耕种区,长期被游牧政权所控制。”
“於是,这些北方游牧政权在保持强大军事动员机制的前提下,又获得了农耕文明的產出,使得这些北方政权在绝大多数时候,都要强於南方农耕政权。”
看著侃侃而谈的李逸,程知节与程处默震惊极了。
他们从未想过,关於中原政权与异族政权的战爭,居然能从这样的角度分析,竟然能上升到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这两种不同文明的对抗的高度。
虽然他们其实並没有完全听懂,但这並不妨碍他们觉得李逸很厉害。
因为李逸的这一番分析,条理分明,有理有据,让他们为之信服。
“这是十五岁的民间少年能有的眼光见识吗?简直是不可思议!”
程知节看著李逸,在心中讚嘆出声。
一旁的程瑶虽然没有开口说话,但一双美目紧盯著李逸,闪闪发亮,满是崇拜之意。
这时,程处默提出了新的疑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