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李逸论大唐对外大战略,指出真正大敌! 穷养民间十五年,李世民曝光我太子身份
“李兄弟,你说吐蕃是农耕文明,莫非吐蕃所在的雪域高原有很多可耕种的农田?”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吐蕃为何之前一直没有发展壮大起来?”
李逸隨口回道:
“因为之前老天爷不帮忙啊,现在老天爷帮忙了。”
“?”
程知节等人又懵了。
什么叫老天爷帮忙?这又是什么个说法?
听了李逸前面的分析,虽然不是全部能理解,但程知节心中对吐蕃重视了几分。
故而,他此时迫切希望听到李逸对於吐蕃的更多分析,如果他最终觉得李逸的观点有道理的话,那他就会上报给陛下。
带著这样的念头,程知节追问道:
“小郎君,你好好说说,吐蕃得到老天爷帮忙是怎么回事?”
李逸开口解释道:
“宿国公,你知道吗,这天下的气候是有周期变化的。”
实际上是东亚气候变化,但大唐没有东亚这个概念,李逸就直接说天下了。
不等程知节追问,李逸接著说道:
“上古时代出现第一个温暖期,然后全天下的温度逐渐下降,到西周时期进入了寒冷期。”
“然后全天下温度又开始上升,等到秦汉时期又进入了温暖期。”
“接下来是魏晋南北朝寒冷期。”
“而现在,全天下已经又进入了温暖期。”
说到这里,李逸停顿了一下,他想到接下来的明清小冰河期。
大明朝的全面崩盘,就有这个小冰河期的巨大负面影响。
另一边。
程知节等人已经完全被李逸所说的內容吸引了。
这种气候周期变化的知识,对他们来说,实在是太新奇了。
不过,这样的说法是真的吗?
“李大哥,这些事,你是如何得知的呀?”
趁李逸停顿的瞬间,程瑶睁大双眼,好奇无比地问道。
“额,从一本不知名的古籍中看到的。”
李逸隨口应付了一句。
没办法,他总不能说,这是千年以后,龙国一些知名地理学家研究总结出来,並得到学界广泛认可的结论吧。
“你们你要是不信,可以对比以前,去看看如今长安梅树的生长情况,是不是长得更好?”
“这是因为梅树更喜温、喜湿,在温暖环境中生长得更快。”
李逸也知道程知节等人难免会怀疑他方才说的气候周期变化理论,就多解释了一句。
闻言,程知节点了点头,將此事记在了心中,打算回头就让人验证一番。
眼下,他更关心的,还是吐蕃的问题。
“就算天下气候变暖,这与吐蕃有何关係呢?”
程知节看向李逸。
李逸淡淡地回道:
“吐蕃的发源地,在青藏高原山南雅礱河谷。”
“天下气候处於寒冷期的时候,开垦困难,雨水稀少,无法进行大规模耕种。”
“而天下气候进入温暖期的时候,青藏高原雪山融雪增加,让河谷地带拥有了丰沛的径流,可以开展大规模的农业耕种,能够支持大规模的屯垦,农作物產量会得到极大提高。”
“这就是我为什么说吐蕃的內核是农耕文明的原因。”
“而如今的吐蕃,已经吞併苏毗王国,拥有了辽阔的牧场,以及组建强大骑兵军团的能力。”
“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特点,在吐蕃的身上得到了融合。”
“所以真要等吐蕃强盛起来,未来对我大唐的威胁,远在突厥之上。”
李逸再度强调了这一结论。
他说的也是事实。
渭水之盟三年后,东突厥就被大唐给灭了,而西突厥也是被大唐打得满地找牙,最终在唐高宗时期被灭。
相比未来吐蕃王朝给大唐造成的巨大麻烦与破坏,简直不值一提。
听到这里,程知节的脸色已经变得无比凝重。
儘管他此时並不是百分百相信李逸的分析判断,但大体上,他已经被说服了。
他心中已经拿定主意,一定要儘快將李逸说的这些话转述给陛下,让陛下重视吐蕃,以免让吐蕃真的发展壮大起来。
“此子,真是了不得啊!”
程知节在心中由衷地感慨道,满眼全是震惊。
十五岁的年龄,就在军国大事上有如此非凡的眼光与见识,简直是不可思议!
再看看自己的儿子,真是没法比!
程知节很嫌弃地看了一眼程处默,自己的这个大儿子比李逸大了將近十岁,但眼光见识差得太远了。
“不是,阿耶你这么看我是什么意思?”
程处默也注意到了程知节的嫌弃眼神,心中觉得很是莫名其妙。
“李小郎君,那你觉得,吐蕃接下来会如何做呢?”
程知节继续问道。
他现在已经把李逸当做了胸怀大局的顶级谋士。
而李逸此时也说到了兴头上,直接开口回道:
“这不是很明显了吗?吐蕃未来的战略重点,肯定是想方设法拿下吐谷浑。”
“只要能成功占据吐谷浑,吐蕃就获得了染指西域,东爭陇右,北控河西走廊的战略空间。”
“吐谷浑,就是吐蕃最重要的帝国拼图!”
“所以,我敢断定,吐蕃一定会抓住此次吐谷浑被我大唐重创的机会,蚕食吐谷浑的地盘。”
李逸的语气坚定无比,充分展现出了对自己这一判断的强大自信。
“那你觉得,我大唐该如何做呢?”
程知节继续追问道。
李逸不假思索地回道:
“击败吐谷浑的大军不要全部撤回,留一部分帮助吐谷浑对抗吐蕃,不然只凭遭到重创后的吐谷浑自己,根本抵挡不了吐蕃的侵吞。”
“只要掌控住吐谷浑,吐蕃的发展空间就会被锁死。”
“就算是现在是天下气候温暖期高峰,以吐蕃的耕地面积与生產力水平,人口天板上限撑死也就一两百万的量级。”
“虽然也能成为一方强国,但不足以成为一个强大王朝。”
说到这里,李逸轻嘆一声,道:
“可惜,朝堂诸公现在都不把吐蕃放在眼里,意识不到吐蕃的潜力与威胁。”
“故而,我大唐极有可能不会管吐谷浑与吐蕃的事。”
虽然他说的是极有可能,但事实上,这是史实。
根据李逸的记忆,歷史上的大唐在重创吐谷浑,扶持慕容顺成为新的吐谷浑可汗,收了吐谷浑为属国之后,直接全部撤了。
这就相当於,大唐出兵把吐谷浑打残了,捞了一个宗主国的名义就走了,留一个实力大损的吐谷浑给吐蕃,然后吐蕃直接吞掉了吐谷浑的西部地区。
苦活都让大唐干了,便宜让吐蕃捡了。
想到这里,李逸都替大唐亏得慌。
“宿国公,如果有方便的话,还请你向当今陛下进言,绝不能轻易撤军,给吐蕃留下机会。”
李逸很认真地对程知节说道。
“李小郎君放心,我会找机会向陛下进言的。”
程知节回了这么一句后,又隨口说道:
“陛下英明神武,说不定已经看到了吐蕃的威胁。”
闻言,李逸当即摇了摇头,开口道:
“宿国公,这事你不懂,你要是懂朝廷的对外大战略,就知道我方才其实是保守的说法。”
“事实上,我敢断定,朝廷是一定不会管吐谷浑的。”
闻言,程知节有些懵。
这叫什么话?
我可是堂堂大唐名將,当朝重臣,我会不懂朝廷的对外大战略???
“那你说说看,朝廷对外大战略是什么?”
程知节开口问道。
他倒要看看,李逸有什么高见?
然后,李逸就给了他一个大惊喜。
“朝廷的对外战略重点,是西边的突厥与东部的高句丽。”
“东突厥已灭,再拿下西突厥,大唐就能彻底统治西域之地,与鼎盛时期的汉朝並肩。”
“而征服高句丽,则代表著完全超越前朝隋,能够极大证明政权的合理性。”
“比较之下,吐谷浑就没那么重要了,更不用说不被大唐放在眼里的吐蕃了。”
“我大唐虽强,但资源也是有限的,更多的投入会放在朝廷认为最重要的事上面,先是西突厥,再是高句丽,最后才轮得到吐谷浑。”
李逸一边回想著未来的歷史走向,一边缓缓说道。
另一边。
程知节双目圆睁,震惊无比。
他是真没想到,李逸一个十五岁的民间少年,居然对天下大势有如此大局观,真是了不得!
虽然他不知道陛下的心思是不是真的如此,但李逸的这一番分析的確是有理有据,让人信服。
“厉害啊!真是天纵奇才!”
程知节在心中忍不住再次讚嘆出声。
这样的大局分析判断能力,他认为与朝廷的重臣相比,丝毫不逊色。
“如此大才,如果不能为国效力,绝对是朝廷的损失。”
程知节决定,再向陛下进言吐蕃一事的时候,推荐李逸入朝为官。
想到这里,程知节想更加深入地了解一下李逸的能力,便继续开口问道:
“照小郎君这么说,吐蕃的威胁既然这么大,那最好的处理方法,不应该是直接將其灭掉吗?”
“为何你方才不提这一点?”
“因为大唐做不到啊!”
李逸没有多想,隨口回道。
听到这个答案,程知节本能反驳道:
“这怎么可能?”
“我大唐国力昌盛,將士们所向无敌,攻灭区区一个吐蕃,不过是轻而易举之事,怎么可能做不到?”
面对程知节的质疑,李逸做出了解释。
而他说出来的理由,让程知节大为震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