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朱棣要反扑了? 大明:落榜后,我状告老朱十宗罪
朱元璋没起来,反而从布包里又摸出个木牌,上面刻著“燕”字:
“这是朱棣的兵符碎片。咱当年把他派去北平,让他守北方,可他暗地里招兵买马,还和蒙古的阿鲁台部落勾结,想等咱和你两败俱伤,他好坐收渔利。”
这话像道惊雷,炸在眾人耳边。
赵康立刻翻开帐本,找到徐达之前记的北平动向:“元首,徐將军早就怀疑朱棣了!这里写著,去年冬天,北平有大量铁器运进王府,还有蒙古商人频繁出入,当时以为是正常贸易,现在看来……”
“是在造兵器,练私兵。”张皓月接过木牌,指尖能摸到上面的刻痕,“朱棣手里有多少兵?”
朱元璋低著头,声音发颤:“三万骑兵,还有阿鲁台借的两万蒙古兵,加起来五万,比你现在的兵力还多。他还在山海关藏了火药,想从北方南下,先打济南,再取应天。”
木华黎听到“阿鲁台”三个字,拳头攥得咯咯响:“那是草原上的叛徒!当年他背叛蒙古大汗,投靠明朝,现在又想帮朱棣造反,我饶不了他!”
张皓月没说话,走到墓前,把將军印放在徐达的墓碑上:“徐將军,你放心,朱棣要是敢来,咱们就用民心当盾,用刀枪当矛,护好这新大明。”
葬礼刚结束,就有人来报,城西的粮仓被烧了!
张皓月带著人赶过去时,粮仓已经烧得只剩黑架子,火苗还在舔著地面的麦秸,冒出滚滚黑烟。
负责看守粮仓的士兵跪在地上,脸被熏得漆黑,嘴里喊著:
“元首,俺没看好!是夜里有人放的火,他们穿著百姓的衣服,手里拿著火把,俺们没防备……”
“不是百姓。”王阿公蹲在地上,捡起一块烧剩的布片,上面绣著个小小的“燕”字。
“这是北平那边的布,俺年轻时候去北平做过买卖,认得这种绣法。是朱棣的人!”
张皓月心里一沉,朱棣还没南下,就先派人来应天搞破坏。
看来上次的教训对他来说,是根刺!
粮仓里存的是过冬的粮,要是被烧光了,百姓冬天就得挨饿,到时候人心一乱,朱棣再打过来,就麻烦了。
“赵康,立刻统计剩下的粮食,看看够不够百姓吃。”张皓月转身吩咐。
“木华黎,你带人手,在城里巡逻,重点盯著客栈和流民聚集的地方,抓放火烧粮仓的人!”
两人领命而去,张皓月却没走,他蹲在粮仓的废墟前,看著被烧焦的麦粒,心里突然有了个主意。
他让人把百姓都召集过来,站在废墟前,手里举著那块绣著“燕”字的布片。
“乡亲们,粮仓被烧了,是朱棣的人干的。”张皓月的声音不大,却能让每个人都听见。
“他怕咱们团结,怕咱们过好日子,所以先来烧咱们的粮,想让咱们饿肚子,想让咱们乱。”
人群里有人小声议论:“那冬天咋办啊?俺家还等著粮仓的粮过冬呢!”
“是啊,朱棣也太狠了,连百姓的粮都烧!”
张皓月抬手,让大家安静:“粮食没了,咱们可以再种,粮仓烧了,咱们可以再建。”
“但要是朱棣打过来,咱们的家就没了,咱们的命也没了!现在,我想跟大家商量个事,咱们拿出家里的余粮,先凑够过冬的量,等明年春天,咱们一起开荒地,种更多的粮。”
“愿意的,就回家拿粮来,不愿意的,我也不逼大家。”
话刚说完,王阿公就第一个站出来:“俺家有两石麦,俺这就回去拿!徐將军为了咱们死了,咱们不能让他白死,更不能让朱棣得逞!”
“俺家也有!”张小三的爹扛著半袋米,从人群里挤出来,“俺家是逃荒来的,要是没有新大明,俺们早就饿死了!现在该俺们出力了!”
“俺也拿!”
“俺家有玉米!”
百姓们涌回家,扛著粮袋,提著粮筐,往临时搭的粮站走。
有个老妇人,手里攥著个小布包,里面是几十粒生米,颤巍巍地递给赵康:“俺家就这点粮了,你別嫌弃,能帮一点是一点。”
赵康接过布包,眼眶红了:“大娘,这不是一点,这是您的心意,比啥都金贵。”
不到半天,临时粮站就堆起了小山似的粮食,有麦,有米,有玉米,还有红薯和土豆。
赵康统计完,跑到张皓月面前,声音都在抖:“元首,够了!不仅够百姓过冬,还能留出一部分当种子!”
张皓月看著眼前的粮山,又看著忙前忙后的百姓,突然明白,朱元璋说民心是墙头草,可他错了,民心是最硬的盾,只要你真心对百姓好,百姓就会拼了命护著你。
就在这时,木华黎带著人押著三个汉子过来了,他们身上还沾著菸灰,手里攥著没来得及扔的火把。
“元首,抓著了!他们承认是朱棣派来的,还说城里还有十几个同党,藏在城南的破庙里!”
张皓月走到三个汉子面前,看著他们:“你们也是百姓,为啥要帮朱棣烧自己人的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