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测到了!我测到了!一整块,直接测定 从高校学霸到科研大能
第75章 测到了!我测到了!一整块,直接测定!
接待室里一片安静,所有人都盯着装满封装盒子的箱子。
孟志阳、洪振宇、曹旺等人的表情都有些发懵,他们是过来进行成果验收的,对方展示了一大堆材料,还说可以带走检测。
这个节奏和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
高科技未来材料特性研究项目,常规的验收过程,到实验室里,才能见到一小块慎重保存的材料。
这样的材料只是样品,表面上根本什么都看不出来。
下一步对方会拿出一大堆检测数据,再包括各种资料、分析报告,做专门的讲解,几个专家一起研究数据,最后再确定下来。
现在对方则是拿了一大箱的材料,直接说可以带走做检测?
“这样还真是有说服力……”孟志阳率先反应过来,满脸发懵的嘟囔了句。
其他人也反应过来。
什么报告,什么分析数据,也不可能有直接能带走检测的材料有说服力。
这种说服力强到让他们都觉得可以离开了。
离开,带走材料,到专业的实验室做检测。
检测到了拓扑边缘态以及伊辛超导信号,项目成果自然就没有任何问题。
检测不到,就再做讨论。
看对方的样子也知道,检测大概率不会有什么问题。
验收组一行人互相看了看。
洪振宇和曹旺的眼球都红了,他们是真正做锡烯方向研究的,比其他人更懂其中的含金量。
洪振宇团队的研究更深入一些,但使用碲化铋的衬底,做上十几次实验,能提取到一点点排列稳定的锡烯就很不错了。
一点点,有半个指甲盖大小就很大了。
半个指甲盖大小的锡烯,也是非常不稳定的,材料上有的位置可以检测到微弱信号,有的位置干脆什么也检测不到。
所以锡烯方向的研究,难度最高、最耗费经费的反倒是检测,尤其是精确检测,要耗费大量人力、精力和时间。
现在对方直接拿出一大堆的材料,每一块都比指甲盖大,封装的一大箱子,怎么也有二十几盒材料样本吧?
洪振宇顿时反应过来,惊讶的问道,“你们是找到让锡烯稳定生长的方法了?”
其他人顿时认真起来。
“这些谈不上稳定生长吧?”
朱炳坤看了眼箱子,不在意的说道,“我们进行大规模的实验,每一次实验都能造出一点,就攒了很多……”
这些材料样本都是大规模实验的产物,可谈不上什么稳定生长。
在圈定框架内进行实验,锡烯的成材率相对高了一些。
平均每一次的实验产物,就能提取指甲盖大小的一块可测定锡烯薄膜样品。
他们正在研究的‘多层锡烯薄膜’材料,才能算是稳定生长,一整块材料去除不稳定的边缘后,都是‘多层锡烯薄膜’。
两个材料也是不同的。
箱子里的样品是超薄的锡烯薄膜,有些位置甚至只有几个原子层,还可能存在单原子层,薄到根本看不清楚。
超薄的锡烯薄膜材料,有位置可以明显测定到拓扑边缘态现象,也能测定到微弱的伊辛超导信号。
而正在研究的‘多层锡烯薄膜’,原子层数更多,已经是常规‘三维’材料’。
原子层数变多,超导特性就更加明确,就能够直接测定到伊辛超导现象。
拓扑边缘态特性则正好相反,层数变多,原子层和原子层不完美堆迭会直接影响到材料内部的绝缘特性。
他们的实验也是希望构建出原子层完美堆迭的‘多层锡烯薄膜’材料。
材料内部出现稳定的绝缘特性,也就展示出了拓扑边缘态现象。
拓扑边缘态,决定了常温100%导电率。
超薄的锡烯样本拥有拓扑边缘态特性,但因为组成极不稳定,有的地方是双原子层,有的地方则是更多层,还有位置材料会粘黏在一起,就是的材料性态非常不稳定。
多层锡烯薄层有序堆迭的好处在于,即便有的位置材料粘在一起,但因为是原子层数多,通路要大的多,其他的位置还是畅通的。
总结来说,锡烯的层数少,就必须质量高,制造难度会高上几十倍、上百倍。
锡烯的层数多,质量差一些也不影响特性,实用价值也要高的多。
现在的实验就是希望能测定到材料内部的绝缘特性,从而制备出一块常温100%导电性的材料。
朱炳坤思考着都有些焦躁,“检测结果到底怎么样,还没完吗?”
“发个信息也行啊……”
箱子里的样品有很多,陈帅帮着拿出了好几份放在桌上,验收组的人都可以仔细看一下。
孟志阳、洪振宇再包括曹旺,每个人都拿着样品仔细的看,又看了一阵以后,三个人都放下了,样品也不再说什么了。
曹旺和洪振宇恨不得马上拿着样品回去做检测。
尤其是洪振宇,他做了很多年的研究,都没制备出如此大小的锡烯样品。
曹旺的心态则截然相反,他希望看到的样品都是假的,回去以后什么都检测不到,否则他的团队就没有办法继续研究了。
同样的研究方向,对方用碲化铋做衬底,制备了如此多的锡烯样品,再都能检测到拓扑边缘态和伊辛超导信号。
他的团队怎么办?
两年的努力付之东流,后续的研究也失去了意义。
这就是科研竞争的残酷性。
曹旺绷着个脸,一点都笑不出来,后来干脆凑到了孟志阳身边,小声道,“孟院士,样品也就是这样了,该进行下一步了吧?不能总是在这里坐着。”
实际上,他也想去看看实验室,看看对方所研究的衬底,看看锡烯制备工艺上,和自己的团队究竟有什么不同。
也许,就能借鉴一下?
如果能得到对方的关键技术,他们也能够稳定制造出锡烯薄膜材料,研究就能够继续下去。
对方的项目已经验收结算,他们的项目还在进行中。
这样就能再做后续研究。
曹旺想的都有些坐不住了,他干脆直接站了起来。
孟志阳也站了起来,开口道,“不能总是坐在这里,去参观一下实验室吧。”
一行人顿时走出接待室,朝着后排实验室走去。
朱炳坤和薛坤一起走在最前面,他了进各个实验室进行介绍,也重点介绍了锡烯制备的整个流程。
曹旺想了解更多的信息,他也走的很靠前。
孟志阳、谭延明都是院士,但他们都属于外行人,也就跟着随意的看看、听听。
洪振宇没有曹旺那么多想法,锡烯方向的研究,这只是他手头上的项目之一。
他走的靠后一些,和张明浩离得很近。
一直到刚才,洪振宇才知道,朱炳坤团队的项目,研究贡献的是最大的是张明浩。
所以他很乐于和张明浩谈一下技术相关问题。
“我们通过实验数据,分析研究出衬底和锡烯生长特性的关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