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成果发布!论文加刊发表,论科技潜力 从高校学霸到科研大能
“真的是事大了!”
在讨论中,崔小泉还特别‘艾特’了严厉华,发消息问了句,“严教授,你怎么看?”
严厉华就在盯着手机。
他一直在潜水看信息,发现崔小泉艾特自己气的差点把手机摔在地上。
当科学节目中,朱炳坤团队利用张氏现象制造出了‘旋风’,他就有不好的预感,没想到真的应验了。
《中国物理学报》的加刊发布?
哪怕再怎么安慰自己,他也知道成果错误的概率极小,换句话说,实验真的制造出流动性。
“怎么会这样……”
“许丘建的研究竟然是错的,岂不是说,研讨会成了闹剧、成了笑话……以后,别人会怎么看我,谁还能听我的?”
严厉华用力瞪着眼,心里实在无法接受。
高海军就坐在对面,他也知道了消息,凝着眉头问了句,“严教授,我们要复刻实验吗?”
严厉华抬起了头,双眼通红,好半天才艰难的说出一句,“谁想复刻,就让他们去做吧……”
复刻实验?
费心费力的去亲手验证自己的错误?
“我要安静一下!”严厉华说着满心黯然走了出去。
……
于此同时,国际学术界也关注到了消息。
《中国物理快报》英文版,放在国际也有一定的影响力,忽然进行加刊发布三篇张氏现象的论文,一定是研究有了大进展。
很快就有国际学术媒体进行了报道——
《张氏现象最新进展:制造高流动性!》
《‘旋风’竟是真的,是最新物理实验,成果已发布!》
《东大团队完成惊人研究进展!》
一个个标题,一个个报道。
著名期刊《今日硅谷》也快速发布了报道,他们报道是,“江州大学实验团队发布了最新的研究成果,他们利用张氏现象制造出了持续流动性!”
“这是张氏现象的重大突破!”
“这种最前沿的物理现象,可能会为科技打开一扇新的大门……”
大量的新闻报道,让国际物理学界都关注到了《中国物理快讯》的论文,也有不少团队准备复刻实验。
美利坚佛罗里达大学。
许丘建五十出头的年纪,他是水木大学毕业来美利坚的华人学者,一直都在佛罗里达大学工作。
许丘建也注意到了报道,马上找到了《中国物理快讯》发布的加刊论文,“他们制造出了持续流动性?而且高强度?”
“也就是说,上次传的旋风是真的?”
他凝着眉头仔细看着论文。
理查德-阿诺德则说道,“他们是错的也说不定。我们的论文都已经刊载在《自然》期刊上……”
许丘建苦笑道,“研究上,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发表不发表都没有影响。”
“我们的实验发现正确,不代表分析正确。”
理查德-阿诺德用力嘟着嘴,喃喃不语,他当然知道对方的研究是错的可能性极小。
他转而一想,笑道,“不管怎么说,论文已经发出去了。或许也值得庆祝。”
“庆祝?为什么?”
“我们把错误的分析论文发在《自然》杂志上,还有谁能做到?”理查德-阿诺德笑道,“有记录以来,也没多少吧?”
“你说的也有道理。”
许丘建抿了抿嘴,也只能接受这个现实,阿诺德的乐观主义也不错,反正也没什么办法了。
他叹了口气,到,“准备复刻实验吧!”
“他们的主论文有材料介绍,先做材料,然后复刻实验,如果研究是对的,就代表张氏现象有更大的研发潜力。”
“理查德,知道这代表什么吗?”
“什么?”
“以后会有更多团队做研究,我们很快就会有很多竞争对手了!”
许丘建说着,心里也不由得感叹,“东大的科研,已经到这种地步了?他们的团队不止发现新物理现象,还能继续拓展研究,并快速推翻我们的分析……”
“美利坚,都快跟不上了。”
他面色复杂,不由长叹一口气。
……
直到论文投稿发出去,研究员三人组,再包括张明浩,也才轻呼一口气。
连续的赶稿,都没有时间仔细琢磨。
现在他们也明白,研究的意义究竟有多重大了。
哪怕是发现了‘张氏现象’,上级部门也只是派来验收组看成果,而这一次,连科技部都催起了论文,情况完全不一样。
“我们还是想的太简单了,研究比想象的还要重大!”
朱炳坤感叹的说道。
张氏现象,说是个全新的物理发现,但因为涉及到超材料,现象的深层次原理也不清楚,很难判断后续研究情况。
各个团队也只是复刻实验,再以此展开研究,没有更多的发现之前,方向是不明确的。
正因为如此,才会出现‘电磁转移’和‘流动性’的学术方向性分歧。
但就和普通人想的一样,再怎么去研究,也不过是数据上的测定而已。
现在不一样了。
实验测定到了持续性的强流动性、也测定到了能让导体带电、增大电流的场力作用。
这就代表张氏现象,未来可能转化为技术。
甚至是极大可能!
谭延明来到应用电磁学实验室,到大办公室里,也说起了研究的重大意义。
他拿超导来举例。
“超导现象自发现以来,就受到国际重视,就是因为超导技术的前景广阔,实现超导意味着电流也可以无损耗传导。”
“你们这个研究,让人看到了张氏现象的科技潜力。”
“暂时不能解释的力场,制造持续强流动性,再加上对导体、电流的作用,可研究的方向多、科技价值很高。”
“我估计年底之前,上级部门就会有大动作,比如,针对张氏现象召开大型会议,你们也要做好准备。”
薛坤下意识问了句,“准备什么?”
“做报告!”
谭延明道,“你们发现的新现象,你们做的突破性研究,召开会议,当然要你们做报告。”
朱炳坤、张明浩等人一起点头,他们忽然感觉到了压力。
上级部门的大动作是针对张氏现象召开重大会议。
那肯定不是学术会议。
这样的重大会议上,肯定有很多领导、很多顶尖的学者,也许下面坐着十几个院士,一大堆顶尖教授,上台做报告的压力还是很大的。
陈帅听的直咽口水,但仔细想了想,就淡定的翘起脚尖。
薛坤也很淡定,他满是不在意的挥了挥手,“反正和我没关系。”
朱炳坤和张明浩对视一眼。
张明浩道,“我无所谓。朱老师,你是项目负责人,团队领袖,到时候,肯定是你上台。”
朱炳坤笑骂一句,“说做个报告,你们都推来推去。薛坤和老陈还能理解,张明浩,你也推?
“这么说吧,也许到时候我想上去,领导都不让我上!”
“这个事,也别多想了,反正不是你、就是我!”
……
在论文正式发布以后,学术圈里出现了一段时间的沉默。
比如,朱炳坤、张明浩等人接到的信息、电话少了。
比如,zxz群也没人说话了。
相关的学者都在研究实验论文,研究数据,有能力的团队则在准备复刻实验进行验证。
在复刻实验方面,材料的制造是个难关。
《金属陶瓷渐进性镍含量与张氏现象》,对于实验材料有简单的介绍,但说的也只是‘镍含量在材料达到负介电常数阈值内渐进式降低’。
材料怎么制备出来?
这是个问题。
当然,对于大型的材料研究机构,镍接近式降低的材料,制备方面也研究设计一下就可以,已经没有不可跨越的问题。
不过材料制备也需要时间,对实验的验证也需要等一段时间了。
第二天应用电磁学实验室召开了会议。
这次是大型会议,实验室上下所有人都参加。
会议上,朱炳坤明确了下一步的工作,一个是有条理、有计划的进行大规模实验。
实验方面的工作,包括特殊镍/三氧化二铝金属陶瓷的设计和制备、以各类材料进行张氏现象实验,还包括研究其他金属陶瓷或带有和负介电常数相关的材料,等等。
第二个重点工作,就是组建理论机制研究组,对张氏现象的理论机制进行研究。
“杜伟,你担任理论组的组长。”朱炳坤点了杜伟的名字。
杜伟才刚来实验室,还不熟悉情况,他有些发蒙的左右看看,指着自己问道,“我当组长?”
“对!”
朱斌坤笑道,“这个东西就交给你了,其他人也可以报名加入理论组。”
杜伟再一次左右看看,发现有人小声讨论着,似乎是有心加入,但大部分人都没有任何反应。
这主要是因为实验室里,大部分人做的都是纯电磁、超材料边缘机制、材料特性检测等方向,要么就是像陈帅一样的计算物理方向。
如果要做实验,会有一大堆人报名参加。
张氏现象的理论机制,和超导机制一样属于凝聚态物理。
凝聚态物理是一个大方向。
很多人都懂一些理论,但没有做过专业的研究,有心加入理论组试试也不敢开口。
张明浩则是举手表示了支持,“杜哥,我加入你的理论组。”
“我们以后一起工作,一起研究!”
杜伟顿时感激的点头,被实验室主任点名要成立一个理论组,结果一个人报名都没有。
好在有张明浩表示支持,尴尬也缓解了许多。
杜伟赶紧趁机坐了下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