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听先生一席话,如拨云见日 贞观悍师:从教太子逆袭开始
第155章 听先生一席话,如拨云见日
“关联甚大!”李逸尘语气陡然加重。
“殿下试想,一旦纳资代役形成制度,並逐步推广,会发生什么?”
“第一,朝廷获得了一笔稳定的、额外的货幣收入!”
“这笔钱,可以用来做很多以前想做而没钱做的事情。比如,扩大僱佣的范围,逐渐减少徵发的比例。此为化徭为银之利。”
“第二,也是更为重要的一点,”
李逸尘目光如炬。
“它开始將劳动力,从国家的依附民,逐渐转变为市面的自由工!”
“虽然这个过程会很漫长,但方向一旦確立,意义非凡。”
“对那些寒门庶族、手工业者而言,他们可以用钱买回自己的时间!”
“他们可以更专注於提升技艺、经营產业,创造更多的財富。他们的上升通道,因为时间的解放,而被拓宽了!”
“而对那些世家豪强而言,这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李逸尘嘴角露出一丝弧度。
“他们再难以利用徭役徵发的权力,去变相役使依附於他们的农户,或者藉此打压那些试图独立的寒门精英。”
“因为朝廷提供了纳资代役这个合法渠道,百姓多了一个选择。世家对地方人力资源的隱形控制力,被削弱了!”
“更重要的是,”
李逸尘拋出了一个更具衝击力的构想。
“隨著代役银的积累和僱佣制度的成熟,朝廷甚至可以成立专门的『工筑司』或『河渠司』,培养一支属於朝廷的、专业的工程队伍!”
“他们精通技艺,效率远超临时徵发的农夫。朝廷对大型工程的控制力,反而增强了,不再需要过度依赖地方豪强的协助。”
“此策若行,看似只是徭役徵收方式的微调,实则是与世家大族爭夺人力资源控制权,为寒门庶族鬆绑,並为最终以货幣化和专业化取代强制性劳役打下根基的一步暗棋!”
李承乾听得心潮澎湃,呼吸都不由自主地急促起来。
他仿佛看到了一条隱藏在现行制度之下,可以悄然改变力量对比,最终撬动整个格局的路径!
“那……变奴为工又作何解?”
他迫不及待地追问,感觉李逸尘的谋划绝不止於此。
“殿下,变奴为工是化徭为银的延伸和升华,更是关乎国本强弱的要害所在!”
李逸尘目光灼灼。
“而要真正理解其精髓,殿下,您必须看清一股从未被庙堂诸公真正重视过的力量——工匠之力,百工之能!”
李逸尘稍顿,整理思绪。
“殿下,这一切变革,皆非一蹴而就,需要时间,需要耐心,更需要找准发力之处。世家门阀为何能绵延数百年而不倒?”
“其根基在於两点:一为垄断土地,控制最主要的產出。”
“二为垄断知识,把控仕途与话语。农户依附於其土地,学子求索於其藏书,故而其势大难撼。”
“然而,”他话锋一转,目光锐利。
“世间还有一股力量,是世家难以完全垄断,甚至其自身发展亦需依赖於此的,那便是工匠之技,百工之巧。”
“这股力量,若能善加引导、培育、解放,便可成为殿下,成为大唐,绕开世家掣肘,直接获取实打实力量的新源头。”
李承乾眉头微蹙,显然对“工匠之力”能达到如此高度尚存疑虑。
“工匠之技,或为军国利器之补充,焉能与土地、士人相提並论,竟成撼动世家之基?”
“殿下,此念差矣!”
李逸尘断然否定,隨即开始层层拆解。
“请容臣为殿下剖析其究竟。”
“我们先论土地与农户。”李逸尘道。
“自井田制崩坏,至本朝行均田,土地始终是天下財富之本。农户耕於土地,產出粟麦丝麻,供养天下。然则,土地之產出,有其极限。”
他引述事实。
“前汉晁错曾言,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我朝风调雨顺,精耕细作,一亩上田,岁收粟米也不过一石半至两石。”
“此乃天地生养之律,纵有神农再世,亦难使一亩之地產出十石之粮。农户之力,尽於此矣。”
“而世家大族,凭藉其政治特权与经济实力,兼併土地,收纳佃户。”
“他们控制著这有限的、看得见的產出。朝廷赋税、百官俸禄、军队粮餉,大半出於此。”
“故而,谁控制了土地和依附於土地的农户,谁就掌控了国家的命脉之一。”
“此乃世家力量之基石,亦是其最为警惕、严防他人触及之领域。殿下欲在此领域与之爭锋,难如撼山。”
李承乾缓缓点头,这一点他深有体会,山东之行,所见田亩纠纷、佃户艰辛,皆与此相关。
“我们再论商贾。”李逸尘继续道。
“商贾流通货物,调剂有无,其利甚厚。太史公在《货殖列传》中亦不讳言其能。如猗顿以盐起,郭纵以铁冶,皆与王者埒富。商业之力,聚財之速,確非农耕能及,其上限似乎更高。”
“然则,”他语气一转,带著冷峻的洞察。
“商贾积累巨万之后,其欲何为?殿下可曾细思?”
不待李承乾回答,他便自问自答。
“彼等所求,非止財货。乃是以財求田,成为地主,以財结官,谋求庇护,最终,必是培养子弟,读书科举,躋身士林!”
“为何?因唯有成为『士』,掌握知识权与话语权,方能保其家业长久,方能真正获得与世家大族平起平坐的地位,甚至……成为新的世家!”
他举出近例。
“殿下可观如今长安、洛阳之富商巨贾,谁人不广置田宅?谁人不竭力与官宦往来?谁人不延请名师,督促子弟苦读诗书,以期有朝一日金榜题名?”
“前隋时,江南富商,如沈氏、张氏,其子弟入仕者不乏其人,渐与旧士族联姻通好。”
“本朝虽重门第,然科举渐开,此路並未断绝。故而,商贾之力,其发展之极,往往不是瓦解世家,而是……想方设法让自己变成世家,或与旧世家合流。”
“他们本身,就可能成为殿下未来需要面对的、新的士族力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