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听先生一席话,如拨云见日 贞观悍师:从教太子逆袭开始
李承乾悚然一惊,他从未將商贾的终极归宿想得如此透彻。
经李逸尘一点,顿时觉得眼前豁然开朗。
士、农、工、商,士为首,商为末,其跃迁之途,竟如此清晰。
“现在,我们来看工匠,看百工之技。”
李逸尘的声音平稳而有力。
“工匠之力,与前两者截然不同。”
“其一,其產出提升,近乎无限。”李逸尘指出关键。
“土地產出受限於地力、天时,有其天板。而工匠改进技艺,提升效率,其带来的增益,可能十倍、百倍於前!”
“殿下可知前汉赵过创代田法,又造耬车,使耕种效率倍增,一岁之收,可过常田一斛以上。”
“此乃农具之利,实为工匠之功!再如前代改进纺机,一人一日所纺之纱,可比旧法多出数倍。此等增益,岂是单纯依靠扩大田亩、增加农夫所能企及?”
“其二,其力量源头,难於被世家彻底垄断。”
李逸尘深入剖析。
“知识典籍,可藏於秘阁,良田万顷,可圈於高墙。”
“然工匠之巧思,技艺之诀窍,虽亦可秘而不宣,但其根本在於『用』,在於『流传』。”
“一件新式犁鏵,一旦造出,用于田间,其形制、其效用,便难以完全隱藏。”
“一名优秀工匠,其手艺或许独到,但其培养学徒,技艺传承,本身就是一个扩散的过程。”
“世家或可笼络部分顶尖匠人,却绝难像垄断经史子集那样,垄断天下所有技艺的源头与流通。”
他进一步阐述。
“更关键者,技艺需要交流、需要碰撞、需要在实际应用中不断改进。闭门造车,技艺必僵化落后。”
“故而,工匠阶层,从其本性而言,就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流动性。这是其与固守知识壁垒的士族、固守土地疆界的豪强,最根本的不同。”
“其三,其成果普惠,能降天下运行之成本,而其自身却难成新世家。”
李逸尘拋出最核心的论断。
“殿下试想,若有匠人改良了水车,使灌溉效率大增,受益者是天下农户,是朝廷粮赋。”
“若有匠人改进了织机,使布帛產量提升,受益者是天下百姓,是国库税收。”
“若有匠人精炼了钢铁,使兵器更利、农具更坚,受益者是全军將士,是黎民耕夫。”
“此等贡献,於国於民,功莫大焉。然则,这造水车、改织机、精炼钢铁的工匠,他们能因此就成为如崔、卢、王、谢那样的世家大族吗?”
李承乾想了想,回答道:“几乎不可能。”
李逸尘微微点头,继续解释道。
“其一,其技艺成果,一旦推广,便成天下之公器,难以被其家族长期独占暴利。”
“其二,工匠之社会地位,受千年『重道轻器』观念所限,难以骤然跃升到与经学传家的士族比肩。”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工匠技艺的价值实现,往往需要依赖……商贾之力。”
他勾勒出了完整的链条。
“工匠造出利器,需由商贾贩卖至四方,方能广惠天下,其利亦由工匠与商贾共分。”
“而如前所述,商贾求富之后,志在成为士族。故而,工匠阶层,其创造的巨大价值,在流动过程中,被商贾分润,其社会地位的上限,又被士族观念所压制。”
“这就导致了一个奇妙的结果。工匠阶层能创造出顛覆性的力量,极大地提升国力,降低整个社会运行的成本。”
“但其自身,却很难利用这股力量,形成如世家门阀那般稳固的、世袭的、能与皇权长期博弈的政治势力。”
李承乾只觉得脑海中仿佛有惊雷炸响,之前许多模糊的想法瞬间被照亮、串联起来!
他不由自主地站起身,在殿內缓缓踱步,消化著这石破天惊的论析。
土地有极限,易被控。
商业求蜕变,终成士。
唯有工匠之技,能突破极限,普惠天下,而其创造者却难成气候,其力量最终匯聚的方向……
是提升整个国家的实力,是强化朝廷的掌控!
“所以……所以先生力主『化徭为银』,『变奴为工』,其深意並不仅在恤民、不在与世家爭一时之人力……”
李承乾的声音带著一丝颤抖的明悟。
“更在於……在於为这股『工匠之力』的勃发,扫清障碍,奠定根基!”
“殿下圣明!”李逸尘重重頷首。
“正是如此!强制性、无差別的徭役,將大量潜在的优秀匠人束缚在土地上,或消耗在低效的苦役中,扼杀了他们钻研、改进、传承技艺的时间和可能。”
“化徭为银,允许他们以资代役,便是给他们腾出时间,去精进技艺,去创造更多价值!”
“而变奴为工,將部分苦役转为僱佣,不仅是改善役夫处境,更是朝廷在主动培育一支专业的、高效的工匠和工程力量。”
“这支力量,直接听命於朝廷,依靠技艺和效率立足,而非依附於任何世家豪强!”
“他们打造更坚固的城池,开闢更便捷的道路,兴修更有效的水利,锻造更精良的军械……这一切,都是在实实在在地增强朝廷的物力,夯实殿下的根基!”
李逸尘最终总结道,语气沉凝而充满力量。
“殿下,这一切都需要时间。但方向比速度更重要。”
“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通过化徭为银、变奴为工这类策略,悄然改变制度的土壤,將束缚工匠力量的枷锁一环环解开。”
“同时,借西州开发等契机,大力鼓励技艺创新,奖掖能工巧匠,让这股力量开始萌芽、生长。”
“待到此力茁壮,它所带来的,將是农耕產出因新式农具而倍增,是商业流通因交通改善而愈发繁荣,是军事实力因器械精良而更加强大,是朝廷掌控四方因工程能力提升而更加牢固。”
“而这一切的最终受益者,是大唐,是天下黎庶。至於那些依靠垄断旧资源而存在的世家大族,在这股沛然莫之能御的新生力量面前,其相对优势,必將逐渐削弱。”
李承乾停下脚步,转过身,目光灼灼地看向李逸尘,脸上再无半分疑惑,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明与坚定。
“听先生一席话,如拨云见日!学生……知道该如何做了。顺势明詔,潜研数据,西州试工……学生定会步步为营,將此策推行下去。”
“这工匠之力,百工之兴,便从这『化徭为银』、『变奴为工』始,为我大唐,奠定万世不易之新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