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暗流与星光 重生千禧年:从校长开始
对手的反击精准而狠辣,直指曙光学校扩张中最脆弱的环节——土地与人才。那纸“临时绿化用地”的规划通知,如同一盆冷水,浇灭了短期內获得理想校址的希望;而几位关键师资人选的突然变卦,更是让高中部的师资蓝图险些搁浅。
办公室里气氛凝重。张天胜烦躁地翻著地图册,寻找其他可能的地块,但要么价格高昂,要么位置偏远,难以满足高中办学要求。刘老师则唉声嘆气,不明白为什么煮熟的鸭子也能飞了。
“肯定是那个王胖子搞的鬼!”张天胜忍不住骂道,“还有育才那个周副校长,看著道貌岸然,背后捅刀子倒利索!”
赵楼生站在窗前,神色平静,但眼底深处却凝著一层寒霜。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这只是开始。商业竞爭从来不只是商业本身,背后是资源、人脉、手段的全方位较量。
“抱怨解决不了问题。”赵楼生转过身,声音沉稳,“土地的事,暂时放一放。区里这个规划,未必是衝著我们来的,可能是恰逢其会。但我们不能干等。胜哥,你继续留意,重点是那些產权清晰、暂时閒置的小型厂房或者旧校舍,或许可以改造利用。规模小点没关係,先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
“师资方面,”他看向刘老师,“被挖走的,不必强求。说明本就不是同路人。把招聘重点转向两类人:一是外地寻求发展机会的优秀应届师范生,我们有信心给他们舞台;二是本地退休不久、身体硬朗、有教育情怀的老教师,他们经验丰富,能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待遇可以適当倾斜。”
他的冷静和条理感染了两人,焦虑的情绪稍稍平復。
“另外,”赵楼生补充道,眼中闪过一丝锐光,“我们要开始建立自己的人才库和信息渠道了。不能总是被动接招。”
他暗示张天胜,可以利用在金融圈积累的人脉,谨慎地打听一些商业信息和政策动向。同时,他也让刘老师加强与周边几所师范院校就业处的联繫,建立更稳定的实习生输送渠道。
安排完这些,赵楼生拨通了记者李薇的电话。
“李记者,我是曙光学校的赵楼生。最近学校遇到些奇怪的事,想跟您聊聊,不知是否方便?”
半小时后,在学校附近一家安静的茶馆,赵楼生见到了李薇。他並没有直接控诉竞爭对手的齷齪手段——没有证据,容易反噬。他只是客观地讲述了学校近期的发展,特別是高中部申办的进展和意义,以及突然遇到的土地规划障碍和师资招聘的意外挫折。
“……我们只是想把学校办好,给这些孩子多一条路走。”赵楼生语气诚恳,带著一丝恰到好处的无奈,“但现在感觉,阻力不小。好像总有无形的墙挡在前面。”
李薇记者敏锐地捕捉到了他话中的信息。她之前报导过小雅手术引发的社会援助,对曙光学校印象颇佳。她沉吟道:“教育用地规划调整是常事,但在这个节骨眼上確实巧合。师资流动也正常,但集中反悔就有点蹊蹺。赵校长,你的意思我明白了。这件事,我可以从一个观察者的角度,写一篇关於民办教育探索中遇到的普遍性困境的深度报导,不针对具体单位和个人,但会反映一些现实问题。你看如何?”
这正是赵楼生想要的结果。藉助媒体的力量,將个別对手的恶意打压,转化为对民办教育共性难题的关注,引发更广泛的討论和舆论监督,从而形成一种无形的保护层。
“太好了!感谢李记者能客观报导!”赵楼生由衷说道。
送走李薇,赵楼生回到学校。刚进校门,就听到一阵欢快的笑声。原来是林静接小雅出院回来了。
小雅的气色好了很多,脸上有了红润,虽然还很瘦弱,但眼睛亮晶晶的,怀里抱著一个同学们手工製作的欢迎卡。孩子们围著她,七嘴八舌地问著医院的事情,气氛温暖而治癒。
林静看著女儿,脸上洋溢著久违的轻鬆和幸福。看到赵楼生,她连忙走过来,再次道谢:“赵老师,医生说小雅恢復得非常好,以后只要定期复查就可以了。真的太谢谢你了!”
“是小雅自己坚强,也是大家帮忙的结果。”赵楼生笑著摸摸小雅的头,“回来了就好,学校就是你的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