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深根固柢 静待春来 重生千禧年:从校长开始
行政审查的风波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涟漪虽渐次平復,但其带来的深层触动,却让赵楼生更清晰地看到了曙光未来航程下的暗礁与浅滩。
他深知,吴天佑的退却只是暂时的,下一轮较量或许会更加隱蔽和凶猛。稳固根基,强健自身,是应对一切风浪的不二法门。
秋意渐深,梧桐叶染上更浓郁的金黄。校园里的生活似乎恢復了往日的节奏,书声琅琅,笑语依旧。但在这平静的表象之下,一场以“內涵建设”为核心的深度耕耘,正在赵楼生的主导下悄然展开。
他的目光首先投向规则制度的完善。检查组的“建议”被他视为宝贵的磨刀石。他与张天胜连续数日泡在財务室,不是查帐,而是优化流程。
他们借鑑了李先生公司的一些先进理念,赵楼生又结合自己前世的经验设计出了一套更清晰、更透明、更高效的財务內控和公示体系,每一笔钱的来龙去脉都力求让师生家长“看得明白,看得放心”。
在教学管理上,他推动成立了“教学质量评估小组”,由钱老师掛帅,成员包括刘老师、林静、陈默以及几位教研组长。
评估不再仅仅依赖於考试分数,而是引入了“课堂观察”、“学生访谈”、“作业抽查”、“家长匿名问卷”等多维度指標,旨在更全面、更客观地衡量教学成效,及时发现潜在问题。
“我们要建立的是经得起检验的质量体系,而不是依赖於某几个名师或某次考试的偶然辉煌。”赵楼生在评估小组成立会上如是说。
与此同时,师资队伍的建设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赵楼生明白,教师是曙光最宝贵的財富,也是对手可能重点撬动的墙角。仅仅依靠情怀和理想留人是不够的。
他力排眾议,在学校资金依然紧张的情况下,大幅提高了教职工的午餐补贴和交通通讯补贴,虽然绝对值不算很高,但传递的尊重与关怀却温暖人心。更重要的是,他正式启动了酝酿已久的“曙光教师成长基金”首批资助计划,五位有潜力的年轻教师获得了外出参加高端学术研討会和短期进修的机会。这一举措,在教师群体中引起了巨大反响,极大地增强了归属感和向心力。
“以前觉得在这里是奉献,现在感觉是在和学校一起成长。”一位获得资助的年轻教师激动地说。
赵楼生也开始有意识地培养中层管理梯队。他让林静除了负责德育,开始介入部分教务协调工作;让陈默在负责“竞技策略社团”和计算机信息化之余,参与学校的宣传和对外联络;甚至让张天胜在管理財务和基建的同时,开始学习接触融资和法务知识。他在有意识地“压担子”,为未来可能的扩张储备人才。
这些举措扎实而低调,如同大树向下深扎的根系,不为外人所见,却决定著植株能否经受风雨。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吴天佑的“优科諮询”並未閒著。他们改变了策略,不再直接攻击曙光,而是开始在高新区大规模布局。
不久,一份设计精美、宣传语极具诱惑力的“育英计划”招生简章开始在高新区各大高端社区和人才市场流传。简章宣称由“海外教育专家与国內名师联手”,打造“一站式精英培养通道”,提供“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教育服务,直指那些对教育有更高期望且具备支付能力的新兴中產家庭。
同时,赵楼生通过渠道得知,“优科諮询”正在高新区积极物色地块,意图建设一个规模更大、设施更豪华的“教育综合体”,明显是要在硬体和概念上对曙光形成压倒性优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