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梧桐新绿 声动浦江 重生千禧年:从校长开始
冬雪消融,春寒料峭,梧桐枝头却已悄然萌动新芽。曙光学校在经歷了一冬的沉潜与积蓄后,伴隨著新学期的开始,焕发出愈发蓬勃的生机。而真正让这片园地声名鹊起、乃至惊动浦江两岸的,却是一场看似与升学率无关的较量。
沪市中学生辩论联赛,歷来是几所歷史悠久、声名赫赫的公办名校角逐的舞台。它们拥有深厚的文科底蕴、经验丰富的指导老师和见多识广的学生队伍。
当曙光学校这支由民工子弟为主体、首次参赛的队伍出现在名单上时,几乎无人留意,甚至引来看客们一丝善意的怜悯或轻慢的嗤笑。
带队老师是陈默和林静。陈默负责逻辑框架与知识梳理,林静则凭藉其细腻的感知,引导孩子们从生活实际出发,寻找触动人心的事例与情感共鸣点。
赵楼生对此给予了全力支持,却並未过多干预,只在一次备赛后对队员们说:“不要想著去打败谁,只管去真诚地表达我们所相信的、所经歷的。真理本身自有力量。”
辩论的辩题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能否並行”。对手是传统的辩论强校,引经据典,数据详实,气势磅礴。曙光辩论队的孩子们初登大赛场,难免紧张,衣袖下的手微微颤抖。
然而,当自由辩论环节开始,情况悄然变化。对方队员侃侃而谈宏观政策和先进技术时,曙光一辩,一个父亲是环卫工人的清瘦女孩站起身,她没有引用任何高深理论,而是用平静的语调描述了一个场景:
“我爸爸每天凌晨三点起床,清扫的街道上,总有前一天夜市留下的、难以处理的油污和垃圾。经济发展带来了繁荣的夜市,但也给了我爸爸和他的同事们数倍的工作量和被污染的环境。请问对方辩友,您所说的那些高新高效处理技术,何时能落到我爸爸每天清扫的那条普通街道上?我们追求的並行,难道不应该先照亮这些阳光照不到的角落吗?”
真挚的发问,源於最真实的生活体验,瞬间击穿了华丽的辞藻。紧接著,曙光二辩、三辩接连发言,他们从外来务工子女的视角,谈到家乡青山绿水的变化与城市雾霾的困扰,谈到对“发展”更朴素也更深刻的理解——那不仅仅是gdp的数字,更是普通人能否呼吸到乾净的空气、看到清澈的河水、拥有一份有尊严且不被环境损害的工作。
他们的语言或许不够精致,逻辑链条中偶有青涩,但那份真诚、那份与土地和劳动者最直接的血脉联繫,却拥有一种撼动人心的力量。
他们不是在背诵资料,而是在讲述自己的生活与期盼。
决赛场上,面对最后一所名校对手,曙光队伍更是拋出了一个极具哲理又接地气的观点:“对方同学一直在强调『先发展,后治理』,认为这是难以逾越的规律。但我们想问,难道后人就一定比我们更有智慧和能力去解决我们留下的难题吗?当我们把一条条污染的河流、一片片雾霾的天空留给后代时,我们留给他们的,真的是一个更好的起点,而不是更沉重的负担吗?我们曙光学校相信教育的力量,相信人的能动性。我们认为,真正的並行,是將环保的意识像识字算术一样,刻进每一代人的成长基因里,而不是等到问题无法收拾时,再交给未来的『超级英雄』。”
话音落下,现场有片刻寂静,隨即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结果出炉,名不见经传的曙光学校辩论队,一路过关斩將,最终夺得了沪市中学生辩论联赛的冠军奖盃!
这堪称奇蹟的一幕,通过现场媒体和李薇的后续深度报导,迅速传遍全城。
“民工子弟学校辩论队击败名校夺冠”成为了一个极具衝击力和正能量的话题。人们惊讶地发现,这所学校培养出的学生,不仅成绩扎实,更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心系苍生的情怀和自信从容的表达。
“这才是素质教育的真正体现!”郑怀古教授在得知消息后,难得地在一次学术会议上公开讚扬,“曙光学校给我们上了一课:教育的资源不仅在於硬体和题库,更在於是否真正激发了学生的內在潜能和对社会的深切关怀。”
这顶沉甸甸的桂冠,其意义远超越一场比赛的胜利。它像一块巨石投入舆论湖心,激起的巨浪彻底冲刷了之前所有关於曙光的微小杂音和质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