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八章 风起青萍 御风而行  重生千禧年:从校长开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最新网址:m.92yanqing.com

秋日的阳光透过明诚学校实训车间高窗,在鋥亮的工具机上切割出明暗交错的光斑。

公开教学观摩日的成功如同一剂强心针,暂时驱散了笼罩在技工学校上空的疑云。

那几位最终选择留下的老师傅,干劲似乎比以往更足,与年轻理论教师的“青蓝组合”在车间里碰撞出更多教学相长的火。

然而,赵楼生站在办公室窗前,眉宇间却未见丝毫鬆懈。

系统的“舆情洞察”被动技能,像一根时刻绷紧的弦,让他对空气中细微的波动异常敏感。他清楚地知道,上次的挖角与抹黑,绝非终点,而是更大风暴来临前的序曲。吴天佑及其背后的资本,绝不会甘心於一次无关痛痒的试探。

这天下午,苏晴拿著一份列印件,神色略显凝重地走进了赵楼生办公室。

她如今已是集团品牌宣传部经理,眉宇间褪去了大学生的青涩,多了几分干练与敏锐。

“校长,您看看这个。”她將文件递过去,“最近一周,在『沪上教育论坛』、『申城杂谈』等几个本地活跃bbs上,出现了一些新的帖子,手法比上次高明不少。”

“主流媒体对观摩日的报导总体正面,尤其是李薇姐的后续跟踪报导,反响很好。但网络论坛和一些小报角落,还是有些阴阳怪气的声音,虽然不成气候,…有人在刻意带节奏,话题开始转向我们的『扩张速度』和『资金链』。”

赵楼生接过简报,快速瀏览,这些帖子不再简单粗暴地谩骂或质疑,而是披上了“理性探討”的外衣。

其中一个標题为《浅析曙光模式快速扩张背后的隱忧——是教育理想还是资本游戏?》的帖子,以看似客观的口吻,罗列了曙光从接手民工子弟学校到创办技工学校、再到与启东地產合作的种种举措,却巧妙地將时间顺序打乱,隱去具体背景和公益初衷,重点渲染其“商业布局”,暗示其利用政策支持和民眾对教育的焦虑进行“圈地运动”。

帖子末尾还“忧心忡忡”地写道:“教育乃国之根本,如此捆绑地產与资本,长此以往,育人之初心是否会迷失在利润报表之中?望有关部门加强监管。”

另一个帖子则偽装成“內部员工爆料”,以悲情口吻诉说“管理层如何压榨教师”、“片面追求升学率和竞赛成绩,忽视学生身心健康”、“职教班学生成为企业廉价劳动力”等莫须有的细节,编造得绘声绘色,极具迷惑性。

“发帖ip经过偽装,且在不同论坛交叉发帖,相互引用,试图製造热点效应。”苏晴补充道,“虽然目前热度还不高,但这种『理性质疑』和『悲情敘事』的组合,很容易误导不明真相的网友,破坏力比单纯的谣言更大。”

赵楼生静静听著,手指无意识地轻叩桌面。他感受到“舆情洞察”技能带来的那种微妙的预警感正在变得清晰。

“对方学聪明了。”他嘴角勾起一丝冷峻的弧度,“知道直接攻击效果不好,开始玩『捧杀』和『植入怀疑』了。吴天佑手下,看来有能人了。”

“我们需要马上回应吗?”苏晴问道,“可以组织我们的老师、家长在这些帖子下面跟帖澄清。”

“不。”赵楼生摇头,“直接下场爭论,反而会抬高热度和关注度,正中了对方下怀。我们要用更高明的方法。”

他沉吟片刻,脑中迅速形成了应对策略。

“第一,”他指示苏晴,“『舆情监测小组』升级为常设机构,由你直接负责,增加监测范围和分析深度,每周给我一份简报,不仅要摘录言论,更要分析其传播路径、背后可能的推手以及潜在风险点。我们需要知己知彼。”

“第二,不再局限於被动监测。我们要主动设置议题,掌握话语权。李薇记者不是一直想做一期关於教育创新的深度系列报导吗?邀请她过来,不仅看亮点,也请她直面我们的困难与挑战,比如师资培养的投入、校企合作中遇到的真实难题、不同家庭背景学生的融合问题等等。我们要展示的,是一个真实、复杂、在不断探索中前进的曙光,而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神话。真诚,才是应对质疑最好的武器。”

“第三,”赵楼生目光转向窗外,“我们要让更多人听到曙光自己的声音。你牵头,筹备成立集团內部的『融媒体中心』,整合校报、广播站、刚建成的校园网,甚至可以鼓励师生开设经过认证的博客。我们要生產我们自己的內容——优秀教师的教研心得、学生的成长故事、社团的精彩活动、校企合作解决技术难题的真实案例。用生动、具体的故事,去对抗那些空洞的恶意揣测。”

“第四,对於那个所谓的『內部员工爆料』,不必直接驳斥。由工会出面,组织一次『曙光开放日之教职工专场』,邀请媒体和关心我们的社会人士,隨机参观教师办公区、休息室、食堂,甚至可以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用事实透明来粉碎谎言。”

苏晴飞快地记录著,眼神越来越亮。赵楼生的这一套组合拳,远超简单的危机公关,而是著眼於构建一个长期、立体、主动的沟通和形象管理体系。

“我知道了,校长!这就去办。”

很快,一场围绕曙光教育集团的“信息战”悄然拉开序幕,只是这一次,攻守之势已然不同。

几天后,《沪城晚报》教育版重磅推出了李薇采写的《曙光教育: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耕耘》系列报导之首篇。

文章既生动描绘了曙光多元化的教育生態和学生们的蓬勃朝气,也毫不避讳地探討了其面临的资金压力、师资结构性短缺、以及因生源差异带来的教学挑战。

赵楼生在接受採访时坦言:“我们走的是一条没人走过的路,只能摸著石头过河,有喝到水的时候,也有差点滑倒的时候。但我们最大的財富,就是师生和家长们的信任,以及不断试错、不断修正的勇气。”这种坦诚贏得了大量读者的好感。

同时,曙光校园网新开设的“曙光故事”专栏,开始持续推送一系列温情又扎实的短文和图片。

有宋晨老师写的《我的师傅周大国:车间里的“力学大师”》,有北校区学生写的《我的同桌来自育才学校:他教我认识了好多神奇的农作物》,有合作企业技术总监撰写的《为什么我们愿意等待曙光技工班的毕业生》……

这些鲜活的內容,被热心家长和师生自发转发到各个论坛,形成了强大的正面声浪。

那个“悲情爆料”帖,在曙光工会公开邀请各界参观教职工工作环境后,下面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声:“楼主说的到底是哪个校区?哪个部门?敢不敢说具体点?”

“我去过曙光老师办公室,条件挺好的啊,还有咖啡机呢!”

“我是学生家长,孩子说老师特別负责,根本没听说有什么压榨!”……帖子很快沉了下去,没了声息。

至於那个“理性探討”的帖子,赵楼生则授意张天胜,以集团cfo的身份,准备了一份极其详实、数据清晰的《曙光教育集团公益投入报告》,主动提交给市教育局、市工商联以及相关研究机构备案。报告详细列出了每一笔来自地產反哺资金的流向、师资培训的投入成本、贫困学生的减免学费总额、以及技工学校学生的平均就业起薪和对比数据。用无可辩驳的事实,回应了所谓的“资本游戏”论。

这一系列操作,犹如一套绵密柔韧的太极拳,將暗中袭来的力道悄然化解,甚至借力打力,进一步提升了曙光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沪郊,一栋豪华別墅內。吴天佑摇晃著红酒杯,听著手下匯报。

“吴总,挖角效果不及预期,赵楼生搞了个完全公开,反而赚了一波口碑。网络那边的小打小闹,也被他们化解了。”

吴天佑冷笑一声,將酒杯重重放下:“赵楼生倒是越来越滑手了。不过,他以为这样就算了?教育这行当,最怕的就是『安全』二字出问题。尤其是他那民工子弟为主的学校,硬体参差不齐,管理难免有漏洞…”

他压低声音,对心腹吩咐了几句。心腹脸色微变,但立刻点头:“明白,我这就去安排,保证做得乾净,像是意外。”

几天后的一个中午,老校区(浦东南校区)食堂。正是用餐高峰,人声鼎沸。突然,靠近角落的一处电线插座冒出黑烟,瞬间爆出一团火,引燃了旁边悬掛的塑料装饰横幅!火苗倏地窜起!

“啊!著火啦!”顿时,食堂內一片惊叫声,学生们惊慌失措,拥挤著向门口逃去。

万幸的是,曙光日常的消防安全演练此刻发挥了巨大作用。食堂工作人员虽惊不乱,立刻切断了电源。几名经过培训的生活老师迅速拿起灭火器,对准火源喷射。

安保主管陈浩带著保安队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一面疏导学生,一面参与灭火。

火势很快被扑灭,除了烧毁部分横幅和燻黑墙壁,並未造成更大损失,也无人员伤亡。但学生们的惊嚇是实实在在的,消息像插了翅膀一样飞遍校园,也传到了守候在校外的某些“有心人”耳中。

赵楼生正在北校区开会,接到林静带著哭腔的电话后,脸色一沉,立刻驱车赶往老校区。他第一时间不是去查看现场,而是冲向广播室。

“同学们,老师们,我是赵楼生。”他沉稳的声音通过广播传遍老校区每一个角落,“请大家保持冷静,火情已经扑灭,没有人员受伤。这只是一起意外的电路故障,学校会彻底排查所有安全隱患。现在,请所有班主任回到班级,安抚学生,心理辅导组的老师请立刻到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