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4章 告诫百官! 被逐出侯府,我寒门崛起成状元
官场新对策与姜淮的再次反制。
地方官员们也非束手就擒,新的对策隨之出现:
“精准填表”: 集中文吏力量,专门研究《细则》要求,在文字和数据上做到“天衣无缝”,但实际工作依旧敷衍。
“信息封锁”: 加强对辖內百姓的监控,警告他们不得向“外来陌生人”乱说话。
“反侦察”: 派人守在交通要道,试图提前发现並识別暗访御史。
面对这些新情况,姜淮再次做出调整:
他要求都察院建立 “数据比对分析” 机制,將月报数据与往期数据、邻近地区数据、户部底帐进行交叉比对,发现异常波动立即重点核查。
他鼓励暗访御史 “化整为零”,更多利用当地书院学生、行商等不易被察觉的身份进行前期摸底。
对於查实的 “信息封锁” 和威胁百姓行为,视为严重阻碍考核,予以重罚。
这场围绕“考成法”执行细节的博弈,如同没有硝烟的战爭。
姜淮以其过人的洞察力和执行力,不断细化规则,创新方法,与试图维繫旧有生態的官员们进行著激烈的拉锯战。
虽然无法根除所有弊端,但他成功地通过制度设计,极大地压缩了欺上瞒下、敷衍塞责的空间,迫使整个官僚体系开始向著更透明、更负责的方向,艰难地扭转。
……
户部审计司,查帐现场。
帐册堆积如山,空气中瀰漫著墨汁和陈旧纸张的味道。
数名户部老吏与都察院派来的御史正在紧张地核对帐目,他们的目標,是即將升迁他省的庐州府知府,马文渊。
“不对,”一位头髮白的老帐房推了推眼镜,指著水利款项的支出记录,“这笔『疏浚小清河支渠』的款项,共计五千两,票据齐全,经办人、验收人籤押完整。
但……”他拿起另一份工部存档的河道图纸副本,“按这图纸,那段支渠全长不过三里,而且是土渠,即便按最高標准算,物料、人工满打满算,两千两顶天了!”
都察院御史眼神一凛:“超额三千两?立刻核对所有相关票据真偽,传唤当时经手的工房书吏、包工头!”
深入核查后,问题浮出水面:部分物料採购价格虚高,僱佣民夫数量夸大,甚至有些票据的笔跡和印章存在细微疑点。
而那位包工头,正是马知府妻弟的连襟。
更严重的是,在离任交接清册上,关於府库银钱、粮仓存粮的几个关键数字模糊不清,几笔前任留下的呆帐坏帐被马文渊直接划掉,试图“一走了之”。
审计结论很快形成:马文渊在任期间,至少虚报水利工程款三千两,离任交接帐目严重不清,涉嫌侵占公款、玩忽职守。
.....
朝堂之上,交锋。
马文渊的调任公文已经吏部用印,只等走完流程即可赴任。
此刻,他志得意满,以为早已打点妥当,可以“平安著陆”。
然而,姜淮手持户部与都察院的联合审计报告,出列奏道:
“陛下,臣有本奏!查即將升任某省参政的原庐州知府马文渊,於任终审计中,被发现其任內虚报『小清河支渠』工程款,贪墨银两至少三千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