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修行一样。”
但,大明依旧是帝制。
“天下土地皆为公有,仅为了达成这一条,便流了不知道多少血。”
“国师可有眉目?”
“国师如何看三部曲?”
“所以不能长久。”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句话在吴杨公学兴起之后,就绝非空话了,有些雷池,即便是天子也无法越过。”
这点没有改变,也不可能改变,在二十世纪,西方世界闹革命闹马克思主义轰轰烈烈的时候,大明也进行了改革,吴杨公学成为了当世显学,儒家也再次改良。
解缙仅编写了一年,就成书了第一版,永乐帝看后直接给否了,而姚广孝带领团队编写了三年多才定稿,又了一年多的时间来抄写。
姚广孝发出感慨,李岩也感同身受,他也不认为在审判委员会的配合下,他们能够做到这一点,实际上,这不是一场闻革能够解决的。
要论,还是我大清厉害。
例如,长生革命。
老子境界太高,许多言论都和“圣人不死,大盗不止”是一个逻辑,并非是因为有圣人才会有大盗,而是因为只有世道乱了,大盗频出的时代,才会有圣人出世来救世。
心学是对,也应对到了这一部分。
整整偷学了六百年,西方世界才赶上中华文明曾经的高度,而我大清只用了两百多年,就让华夏文明差点绝种……
而且。
姚广孝听罢,沉吟了许久,才说道:“大明在第一步的基础没有打扎实,虽然完成了第二步,但后劲不足已经体现出来了。”
姚广孝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道:“吴杨公学是在吸收了马列的基础上进行的改良,核心便是‘天下为公’这四个字。”
在陪姚广孝听了一节后,轮到反对方上台发言时,李岩才向姚广孝问道,毕竟三部曲中的长生革命,在大明的世界线上是完成了的。
而绝圣弃智这句话,也要先如此来看。
在姚广孝修得长生之后,于幻想时代,最终形成了全知的能力,所以,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一时间,姚广孝就已经知晓了这个世界的情况。
然而,面对场场爆满的火热情况来看,十万人的会场还是有点小了,不过,贵宾席这边倒还宽松,李岩带姚广孝过来,不至于没有位置。
如今是蔺文萱抛出觉悟三部曲的第二天,正在与各界人士论证文明三部曲的可行性。
如果说任侠是全才,是以绝伦的天赋在各种学习之下,对所有东西都精通,从而在力量的表现形式上具现化为——全知全能。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对“性”的修行要求,就没有那么高了,能够基础的入定,就能开始慢慢修行,虽然会事倍功半,而且经常遇到瓶颈,但依旧会有很多人这么做。
可是……
“吴杨公学重视事功,以天下为己任,最注重平等二字。”
对方不想认,历史研究社和蔺文萱也不辩了,有本事,你去其他论坛去说,去其他平台去宣扬辩论就是了,反正,如今世界上的全部权威学者,都汇聚到了曙光城……
但后人能悟到几分?
“也只是一时之盛,自吴杨二公辞世,天下盛隆日久,疲态已经显露,人心正在漫散,较百年前已经相差远矣。”
李岩希望姚广孝讲得更多一些,姚广孝却摇摇头,说道:“谈不上赐教,因为我也不知道这番猜想是对是错。”
“国师,请坐!”
可周瑞即便去了,也只是孤家寡人。
“如今思来,吴杨公学的弊端在于过于重视事功,而忽略了立德、立言。”
“或许老子已经给出了答案。”
审判委员会不仅不会阻拦周瑞离开这个世界,更不会阻拦周瑞在最后关头向张三丰求救,从而离开这个世界。
追崇圣明和智慧,就会出现恶念与狡诈,能够得到圣明和智慧的人终究是少数,而拥有恶念与狡诈的人终究是多数。
他们太过于顺风顺水了,没有强大的外部压力,没有经历过文明两度几欲灭亡的浴火重生,大明其实根本就不具备觉悟的根基。
真正要完成觉悟的第一阶段。
毕竟,伴随着周瑞改革的进行,他们愈发被动了。
这一块不捡起来,共产就是一个笑话。
老子是懂的。
如此功德。
他的全知来源于功德的反馈,自解缙编撰永乐大典失败以后,就是姚广孝统筹主编,可以说《永乐大典》真正成于姚广孝之手。
而大明的世界线上……没有。
他来到曙光城,在任侠的接引下,去见了李岩。
李和写那本书,太过于想当然了。
而姚广孝领衔之后,团队扩充到了2196人,后续几年填补进出,编纂总人数超过3000人,这东西,就跟领兵打仗一样。
李岩对此也深深认可,所以他才会提出正本清源一说,历史研究社这些年也都在做这件事,但他依旧没有苗头,不知道要怎样一剂药,才能够真正的达到天下为公。
于是数百年的时间,门派林立,文明其实已经开始走偏了。
所谓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就是对大明技术的复刻……
“道德经说。”
相比于张三丰,其实姚广孝的危害要更大一些,张三丰毕竟只是一个“武夫”,审判委员会并不缺乏镇压张三丰的力量,而姚广孝……是智者。
这很有借鉴价值。
全书22937卷,11095册,3.7亿字!
所以,大明是支线,而他们才是主线。
用共产来做目标是不行的,反而是“天下为公”这四个字要更好一些,读不懂“天下”二字,就读不懂人与文明的关系,遑论觉悟了。
时势不同,周瑞一个人能够做成什么样子?了不起做到张居正那样,但,通往文明的觉悟,是一个张居正就可以的么?
并不是。
李岩听罢,也相当赞成,曾经的中苏两国,不就是如此?只是大明要做的比他们更好一些,而且没有敌人罢了。
阳明先生懂了,所以他说要“致良知”,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是格物。
心学更多的是“自我的修行”,在一个文明里,社会当中,民众修行的程度不够时,这点,就作用不显了,也是李岩和姚广孝所领悟到的那片空白。
在“天下为公”这个阶段。
需要一种道德体系,需要一个社会构造的答案,去填补这片空白。
答案也就在“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这十二个字当中,可是,要如何去解?
感谢“溪狱”和“梦若繁星”和“一问三不知”的各100起点币打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