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振东自己又不是没犯过傻,所以他只要解决问题就好,至于问题怎么来的,不重要,不重要。
而他提的这个建议,也是高振东上辈子各类计算机系统常用的动态密钥加密手段,有效规避了非对称安全性高但是算不过来的问题。
高振东的话,让另一头的几位同志差点找个地缝钻下去。
就这么简单?
事实上的确就这么简单,偏偏就是没想到,思维还是有点过于僵化。
“高总工,这……我们马上去试试!”
高振东笑着打圆场道:“你们不要怕两套算法同时上,会增加程序容量需求,进而影响到设备的成本,半导体工艺在发展,rom芯片这个东西,渐渐就不稀奇了。”
他的话,让对面的同志脸更红了,高总工人还怪好的呢。
在一连串的道谢声中,高振东心情愉快的挂掉了电话,军工梗+1。
虽然这些梗只能在自己心里回味回味,但丝毫不影响他愉快的心情。
刚放下电话没多久,“叮铃铃”……
电话铃又响了起来。
一想换脑子,就都来了是吧,这也换得太彻底了。
有人来找他,拿着委里的手续,而且还是半个熟人,至少是个熟单位。
没一会儿,三位同志就在内保的带领下,在会客室里见到了高振东。
“高委员,您好,我们是雷达所的……”
虽然手续上已经有了,但是来人还是做了自我介绍,带头的同志姓孟,雷达所搞成像方向的,另外两位是他组里的成员。
“孟工好孟工好,你们这次来,是因为……”
“高总工,我们所总工带回来过一个委里许可通报的消息,您曾经在会议上,提出过合成孔径雷达的想法?”
高振东想起来了,他曾经在反潜巡逻机的反潜技术方面,提出过雷达成像的想法,后来雷达所的总工也因此和他提过合成孔径雷达,并约定后续要交流一下。
只是没想到时间隔得有些远。
“啊,对对对,是有这么回事儿。你们就是你们老总说的,搞合成孔径雷达的同志是吧。”
高振东还记得,当时雷达所总工说过,虽然有同志在搞,但是比较艰难。当然,这话他不大好当面说,雷达所的同志自己可以这么说,高振东这么说就有些那啥。
艰难不奇怪,毕竟这个技术的第一张成像,是1957年才出现的,到现在说短不短,但是说长也绝对说不上长,我们进展吃力,算是正常。
原本时间线上,我们的第一台合成孔径雷达样机,是79年才搞成,并获得第一张图像。而真正获得比较好的图像,已经是91年的事情。
说实话,按照这个发展进程,现在能有同志在搞sar,都略微出乎高振东意料。
孟工点头道:“对对对,就是我们。只是进展很慢,难度很高。所以我们听总工说您有相关的想法,可把我们高兴坏了……”
肯定高兴,毕竟高委员在雷达领域不论是理论还是实际的器件,都作出了非常卓越的成就,可以说,现在那台让空军的同志爱不释手的脉冲pd雷达,就出自高委员的手。
脉冲pd的理论、地面杂波处理算法、行波管、平板缝隙天线、数字信号处理器……
正因为如此,当孟工听所总工说,高委员对sar有兴趣的时候,真是兴奋异常。
别人感兴趣可能仅仅就是兴趣,但高委员不同,人家的兴趣是能转化为成果的,而且转化力超强。
“……所以我们很仔细的准备了现在我们的研究情况,这才过来拜访您。”孟工这话,一方面是表示了对高振东的重视和尊重,二来,也算是对为什么这么久才来做了一个解释。
来您这儿,不做好准备,那不是太浪费了嘛。
高振东倒是没觉得他们来得太晚,这东西早几天晚几天问题不大:“这样啊,辛苦了辛苦了,让你们跑这么一趟。介绍一下情况吧,说实话,国内现在有同志在搞合成孔径雷达,还是让我有些惊喜的。”
他是真惊喜,但他的话却让孟工他们有些扛不住。
“高委员,其实也没您说得那么好了,我们的方向是雷达成像,其实还不是合成孔径雷达,合成孔径雷达我们有想法,但是没路子……”
在高委员这里,吹牛没有任何好处,有一说一没有填零才是最好的方式,要是因为吹牛逼,高委员一句“啊,已经解决了?那行,下一个”,那就麻烦了。
听着他的话,高振东脑海里突然出现一个卧蚕眉的古怪小孩,扭捏着说“其实也没你说的那么好了……”。
卧槽,怎么会想起这个,难道是因为孟工的眉毛也比较粗?高振东连忙摇了摇脑袋,将小屁孩摇出脑海。
看来孟工还是一位很实在的人嘛,雷达成像的路子挺多的,只是在很长时间内,综合下来最实用的就是sar,以及基于sar搞出来的isar、sar-isar、insar等等一家子。
“那你们在这之前,方向是实孔径雷达成像?”高振东问道。
实孔径雷达成像,简单的说,就是利用雷达的实际物理孔径成像。
“对,只是这个技术前景和效果都非常有限,搞了一段时间,完全看不到实用的可能。”
这个判断基本没问题,别说普通雷达,就连高振东穿越时雷达的明星——有源相控阵雷达,采用实孔径成像的效果也就那么回事儿。
原因很简单,在其他条件固定的情况下,成像分辨率想要高,那就得增大天线孔径,说人话就是,天线尺寸得够大,很明显,这一物理上的要求,无疑大大的限制了实孔径雷达成像的未来。
毕竟成像雷达往往是要拖着到处跑一跑飞一飞,“大尺寸”三个字直接就判了死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