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71章 茫然  大明世家五百年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最新网址:m.92yanqing.com

第271章 茫然

蹇义这样果断的认错,殿中气氛是颇有些沉寂的,让许多人甚至无法适从。

臣等正欲死战,陛下何故先降!

在如今朝廷的文官之中,从功绩、血缘、亲疏来说,李显穆都是当之无愧的第一,无人可撄其锋芒,但是如果非要找一个人,来和李显穆拜拜手腕的话,那就只有吏部尚书蹇义。

因为蹇义虽然功绩远不如李显穆,但为官的资历太过于深厚,可以说是当朝第一人。

他是洪武十八年的进士,授中书舍人,初名瑢,太祖皇帝朱元璋太祖喜其诚笃,赐名“义”。

洪武十八年的进士含金量很高,大概相当于十年运动后的第一批高考生。

众所周知,在洪武四年举行了科举后,此后大明王朝就停止了科举制度,而是使用汉朝的察举制,直到洪武十七年再次开了秋闱。

洪武十八年又开了春闱,时隔十二年第一次进士考试,可谓是强者云集。

蹇义就是在这一年上榜为官,他前面没有进士,而他后面的进士,几乎都死了。

蹇义能在血腥杀戮的洪武朝的中央朝廷里面,安稳为官十三年,其为人可想而知,那绝对是经得起考验。

这也是李显穆对蹇义颇为容忍的根本原因。

建文朝时,蹇义已经是吏部右侍郎,靖难之役后,迁左侍郎,又进吏部尚书,从此便执掌永乐朝天官职位,一直到如今。

方才李显穆说他桃李满天下,固然是诛心之言,但某种程度上,也是事实,担任吏部尚书二十多年,他在朝野之间的影响力极其恐怖。

太宗皇帝倚重他老成持重,蹇义还是铁杆朱高炽一党,每次朱高炽监国,他都随之留守。

永乐年间在太子党和汉王党外,以前三次北征为界限,还有北征系和留守系之分,蹇义自然便是留守系的核心。

让李显穆评价他的话,其为人朴实,待人真诚,但思想上太重于守成,是一个典型的理学家,只能做些萧规曹随的事,想做出开创的事情,绝无可能。

李显穆为官这二十年中,和许多人发生过冲突,甚至不免有口舌之争、生死之向,但争吵有时候未必不是好事,至少存在着改变人的可能。

但蹇义,那真是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他今年已经六十三岁,学了一辈子四书五经、程朱理学,想要改变他,根本就不可能,任何的改变在蹇义看来都是离经叛道。

就是个老顽固,家里有老人的都知道,改变他们的思维是不可能的,所以李显穆也从来都没想过能让蹇义站到他的阵营之中。

蹇义在这一点上认错,但也仅仅是这一点,若真的觉得蹇义这就认输了,那可就想太多了。

但借着蹇义认输之事,李显穆当即开口。

“我有一问,诸位今日来到这里,是为了什么呢?”李显穆目视着所有人,慨然问道:“诸位反对内阁票拟又是为了什么呢?

是心里真的装着九州万方,还是仅仅因为它与传统不同,便矢志反对。”

蹇义闻言正声道:“守正公,我等皆是朝廷重臣,所思所想自然是为九州万方考虑,这世上除了陛下外,总不该有乾纲独断的人,我等有一番想法,便在此一讲。

圣人说过,理不辩不明。

大明自有祖制国情,若事事都不遵循祖制国情,必然国将不国啊,这便是我等在此的缘故。”

“祖制可,国情也可。”

“但祖制和国情,却不是能放在一起说的,宋朝的王安石曾经说过一句话,祖宗不足法,诸位觉得他所说如何呢?”

李显穆故意把王安石提出来,在古代王安石是典型的奸臣,变法搞得天下大乱,甚至宋朝的灭亡都给他脱不开干系。

果不其然。

殿中众人纷纷唾骂起来王安石乃是奸佞。

李显穆却发笑道:“我也觉得祖宗之法,乃是国朝根本,岂能废之呢?先帝在时,每每废前朝之法,我便上谏先帝,祖宗之法不可变,欲要恢复大诰,以遏制天下贪官污吏的黑暗之风。

然而先帝却说此法甚严,不可为之,我深感遗憾。

如今诸位臣工既然也觉得祖宗之法不可变,恰好如今朝廷重臣都在此处,陛下也在,不若我等齐齐谏言,恢复大诰,贪六十两者,剥皮填草!

诸位以为如何呢?”

在李显穆说的过程中,奉天殿上,就已经没声音了,只剩下冷冷的喘息声,谁都没想到李显穆竟然这么狠,他们只是想要斗争一下,李显穆却要和他们同归于尽。

恢复大诰,开什么玩笑呢?

李显穆当然不可能恢复大诰,真要恢复大诰,大明连五十年都撑不过去,就要亡了。

大诰就是一个只有朱元璋、朱棣那种马上开国皇帝才能玩的东西,而且对天下损害极大。

举一个例子就明白了。

如果你现在是一个地方官员,你的职责是为当地规划未来五年甚至十年的建设,但现在,你随时可能会因为一些小错而死。

那现在你有两个选择——

一、继续履行自己的职责。

二、寻求门路让自己不死。

这其实不是个选择题,而是必选题。

因为你只要做事,就必然会犯错,就必然要妥协,就必然身上沾上一些泥水,不再干净。

就连李祺这个带系统的穿越者,在洪武年间的八年,目的也只有活着这一条,在活着之外,稍微分出一点精力去做事。

李显穆也要默许下边人做一些擦边的事。

何况其他人呢?

如果官场距离普通人太远的话,放在商场也是一样的。

经商环境好的时候,投资做生意的就多;大环境不好的时候,大家就只想存钱。

如果大明朝没有一个稳定的、能够让大部分官员都安心谋求的政治环境,那整个王朝停摆是必然的。

所谓政治是否清明,其实只在乎一件事,那就是做事的官员能不能凭借具体的功绩,一步步升迁。

这就是为什么史学界批评明朝的宦官政治,认为宦官主政时期政治黑暗,因为宦官只以喜好、奉承而升迁、贬谪官员,正直的官员完全没有机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