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二章 南迁  明末:崇禎二年重建大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最新网址:m.92yanqing.com

这个理由吧。

忽悠普通老百姓是行的,但忽悠聪明人那可就扯了。

天气冷冻的也是普通百姓,冻的是给你办事儿的人,你自己哪怕出了宫门,那也是隨身带著暖炉、暖壶,哪里冻的著您皇帝呢?

但没人会揭穿皇帝的藉口,毕竟这可关乎南方官员们参政的一个前途问题,没人敢跳出来戳穿。

而北方的言官御史开始抨击皇帝这个政策,南方的官员也是会嚷嚷的,顿时纷纷炸开舆论飞地,生员们一个个绞尽了脑汁,写出成百上千的文章,给皇帝陛下的迁都政策背书,给他想出许许多多的理由出来。

譬如说,当年刘伯温为洪武爷遍寻天下,天下龙脉,近乎全斩,唯独留下南直隶这么一条龙脉。当今圣上之所以迁都,也是得到能人异士的进言,皇帝回到南京城,那国运就能蹭蹭蹭的往上冲。

还有人支持一种说法,皇帝之所以迁都,是因为听了太监的谗言,想要来到江南更好的抢夺钱財。

总之是议论纷纷,各种说法夹杂其中,但绝大多数人都感到,南方能更上一层楼,文风与富庶更超过往。

隨著皇帝正式的颁布迁都旨意,压根不把文官们的疏言当回事,京官们是感觉身心俱疲,肉疼的很。

家中老弱要先南下去南京安顿,北方的家宅要僱人安顿。若是有田地,部分人还是选择卖掉,毕竟荒了也算是浪费了。

这狗皇帝还把在僱佣仆奴上加了重税,真该死啊!

但又能如何呢?

地方官都给朱由检杀怕了,自己这些个京官们拼死也很难见得到他。

朱由检是成天的泡在军营、兵仗局、大明商会那乱跑,可以说,这位才是真正的明武宗啊。

那所谓的豹房,比起皇帝搞的商会差远了,商人们没进决策权利前,是官商勾结,各地商人在文官集团后面拉帮结派,浙党、楚党、徽党的各系爭权夺利。

现在文官们是真的慌了,商人们居然直接依附於了皇权,成了一个个皇商。

那文官集团,尤其是京官们慌得很,急切想要整合內部,想要抱团取暖。

今年的军餉事实上已经是高达两千四百万两白银了,要不是皇帝搞来各地积欠二十年的地方税,又在江南杀了几万人,抢了几十万亩的江南田地发卖,在京中来来回回杀了千人的生员,这么多军费肯定是拿不出的。

朝廷过去,一年能到手的也就是不到两千八百万两白银,徵税一个个都以奉宪为耻,以清廉为由抗税不给,连朝廷正税额都已经收不上了。

还得是派兵杀杀这些地方官的不正之风啊,至少京官里大有人在,是赞同皇帝的做法的。

像孙承宗那帮人,现在都不叫主战派了,而是尊皇党的人,又叫奉宪派。

是十分的没有文官骨气,紧跟政策,跟著皇帝摇头晃脑,指桑骂槐,一副谗言献媚的丑態。

当然事实上,这军费庞杂,朝廷看似拿出两千四百万两银子,真正用度上,有三分之一都是內帑出的银子。比方说粮商和猪羊肉的生意,互市中有大部分都拉到了商人手里变成猪牛羊来运作豢养,皇帝的分红拿的並不多,都直接拿去买肉了。

大明军队裁撤了三十来万人,这些人拿了银子上南方打拼了。

这九边將士的日子却大大改善,人人拿到手的月餉是翻了三四倍,明辽军原本的薪水是非常高的,在新军制下也是涨了一大截,其实哪怕是没有再加派的餉银,也是人人喜笑顏开。

再加上米肉供应,由供应商的商会、粮官、军户、厂卫,四方共同督管,还贴了告示邸报,每人每日吃的粮食、肉食上,就是管饱为主。两斤多的米粮和大块的肉,商人们哪怕是承担著海运、漕运的高额费用,但还是有的赚,循环的还不错。

皇帝现在的態度很简单,天天都会说上几次:朕允许你们贪,也允许百姓造反,都贪朕的银子別叫朕查出来,查到了从高到低都是重罪,造反的也得试试我大明边军手里的刀枪!

边军们很高兴,拿到手的银子多了,甲冑焕然一新,手中的火枪端的沉重,但是顿顿吃的三顿米饭加肉菜,这很不错。

当然也不是没有贪墨的,但底下的官兵真有人渴望那朝廷颁布的奖赏,揭发了自家副总兵,三司的人隔几天功夫就到了,將人拘走,拉去三司审办。

根本不存在什么家丁保著不让拉走,那可是一个个文官,国朝以文御武久了,何况那些查办的文官一个个是刻薄至极,手段残酷,武考出身的领头官吏一看就知道,一个人能干翻三四个家丁,连总兵都像鸡仔一样的抓走了。

说实话,这些文官拉去当兵才是最合適的,个个勇猛,谁也瞧不起。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